我的购物车 0

京都,东京喝茶记

 

    漫步京都小巷,偶遇石塀小路。

这是一个黑白灰为主色的地方。夺目色彩全赖桌面鲜花,树枝枫叶与人着和服。

 

 

小黑问,你有没有觉得这像是行走在云南茶山。确实,那里也有无处不在的石屏人家。也有色彩艳丽的傣家姑娘。

 

 

从熟悉处着手,在陌生发现异同,本就是生活与学问之道啊。

看懂了“吃茶”两字,殊不知,进去才了解,在日本“吃茶处”是咖啡弥漫的地方啊。一龙说,在这么举目皆景的地方,不喝茶太遗憾了啊。在我们的请求下,满头银发的妈妈桑许可了我们的请求。可是她说,这里没有泡中国茶工具呀。

 

得知我们有随身携带的盖碗后,她为我们拼桌,烧水,递杯。

到日本后的这两夜宾馆房间太小,摆得出盖碗,却支持不了大家围坐,一抬手就有人受伤。今天我们刚摆设好,隔壁桌的人也被吸引过来,“这就是普洱茶么?”在这般雅致的环境里,喝着小黑、石头随身携带的倚邦猫耳朵小叶茶,多么不易!

窗外细雨撩人,杯中热茶暖心。

 

 

即便是从事咖啡的人,也知晓茶是从中国传过去。妈妈桑要了一杯普洱茶,“花香”是自然的么?她问。

我们对日本茶并不关心,抹茶对我们毫无吸引力。在日本喝工夫茶难,在于室内空间普遍小,宾馆尤其如此,到饭店也不见得有稍微可以腾挪的地方。赴日茶爱好者需要自带紫砂壶与盖碗,因为你就是想买,也买不到。

 

上午逛清水寺,在清水烧卖场所见,多为铁、银与铜等用具。釜与壶是日本茶道的核心用具,故随处可见。普洱茶大热,日本铁壶随之在国内兴起,10多年前,我们出门,需要随身携带铁壶一把,盖因他地无此物,就在这10年间,日式铁壶在国内几乎一店一把,当然,这也与国内厂家大量仿造有关。

 

 

除了烧水工具,茶杯,茶托,公道杯等也品类繁杂,个人认为日本漆器是一绝,铁壶也可以秒了国内,只是陶器、瓷器还是国内强,茶托之类的又比国内好。

小黑随身带着京都开化堂的储茶小罐,他一年前访日时买的,现在已经变色,包浆后的小茶罐更加古朴。用变色的茶罐装一直在变化的茶,真是煞费苦心,又妙绝双全。作为对友谊的见证,他送了我与一龙各一个。嗯,小贵哦。蒙恩。

 

 

开化堂老板此时人在上海,这几年大陆涌入大量游客,让他们看到了一个广袤的日常。老板之前从方所带回一本书,是周华诚所著,我才想起来,《茶之书》华中科技大学版,我写了序,做导读的老师是不是就是这位周华诚老师呢?如果是,真是太有缘分了。

跑了几天下来,发现一个事实,日本人对写作的人很尊重,也看重大陆的推荐,被推荐过的点,他们会把中文报道放在显著位置。国内有人赴日本学茶道,花道,日本也有大量的人在学中文,学如何喝中国茶。“要是能为那么多中国人泡功夫茶,也是美事啊。”茶本来就来自中国,他们一直都密切关注中国的变化。

 

 

 

东京喝茶记第一回

 

小黑在京都就嚷着要吃日本料理,但他喜欢的那家根本就订不到座位。上次他来只需要2周,这次来需要3个月了。我们开玩笑说,一个地方,但凡被中国吃货盯上了,一定会被吃得山穷水尽。其实排队也是谢客的一种。餐桌的有限性。

晚上是一龙在东京的同学王建伟请客,他带着我们穿过大街小巷,导航地图从高德换百度再换苹果最后用了谷歌,2个导航的人分别走不同方向反复测试,终于找到了吃怀石料理的地方。

 

 

怀石料理是典型的慢吃。又少。要了杯在国内买不到的山崎威士忌,可是发现下酒菜实在有些……可是吃料理就是这样啊,建伟说,不是我们吃不饱,日本人也吃不饱,吃个感觉,出了料理店,大家各自去吃碗面咯。

出了料理店,我们没有去面馆,还是去了一家中餐馆。东北小妹把我们迎接包房,热乎乎的东北话已经让寒冷消除了大半,等热乎乎的开水端进来,一杯“蛮润”下肚后,整个人都精神起来了。刚才在料理馆喝得绿茶式小叶种泡法,建伟抿了一小口就扒朝一边。看来今天不喝够茶不罢休。

 

 

建伟告诉我们,他朋友太太在做月子,当地医生开的药方里,居然有普洱熟茶。在日本,医生说的话大家都信,可是他发现,没有一家普洱茶企业在日本做大。他建议我们多与医疗机构合作,肯定有大市场。小黑接着就拿出了一饼“503”……

 

 

建伟兄对普洱茶与白茶非常了解,与我熟悉的多家企业都有合作。三四个小时下来,基本可以确定他是一位古茶树爱好者,日本老铁壶收藏者,尺八研习者,还有重庆妹子深度爱恋者……这几点,与我高度重合,所以大家又很开心地继续喝了倚邦猫耳朵,10年革登茶。

这一夜,过得异常缓慢。茶与酒,两生花,我果然一进门就像被棍棒击晕一样,倒头就睡。

 

 

 

东京喝茶第二回

 

我在东京街头发现,满街都是人。这是其他城市不可多见的景观。有人流,自然零售业就发达,自然还有其他种种好处,比如人瘦,日常商业美学发达。当然,我要讨论的是,在街头的年轻人多,我还纳闷老人去哪了?

一种答案是,在旅行。确实,我们去的两个地方,都以老年人居多。

 

 

在田山纪念馆,老头老太太认真听讲解员讲丰臣秀吉与千利休的故事,有一位老太太,始终拿着手巾在揩眼泪。在东京国立博物馆,也遇到许多闲逛的老人。在田山我在想,为什么云南连一个像样的茶主题博物馆都没有?大人物的东西,其实这里并不多,但有一两件,就足够了,围绕收藏品的文创产品做得很不错,我们买了许多书,扇子以及漆器。

 

 

另一个是环境。我们去的这两个地方,一步一景,在任何一个角落,从任何一个角度,都有发现。

 

 

在这里不需要发现美的眼睛,而是你有没有回应美的能力。

 

 

田山馆有一副字:常识是茶。署名“钝翁”,想必又一位宋明理学的拥趸,在日本肯定是大茶人,只是我们不知道而已。

看完一龙很有感慨,写了一段话:

今日东京,访田山纪念馆。1、茶器拙朴,釉色渲染着日本人对器物的自然观。2、庭院里红枫叶观照天人合一,如同梅里雪山雨崩某处记忆中的景。3、书画、漆器、扇子都细致入微,过回在汉唐文化的上空。4、通过这些物的透镜,我对中国当下茶与艺术将展开建构与发展,直至找到燃点。

 

一龙是诗人,是茶痴,他格物,我致知,我就草写了首诗送他。

 

一颗树有什么好看?

落叶有什么好捡?

可是,风在吹,雨在下,有些东西在凋零。

不愿意变成尘埃的,长成庄严法相。

不愿意苟且的,站在树下沉思。

那些看风景的人,已经变成风景的一部分。

那些曾经遮风挡雨之物,成了另一个世界的玩场。

掌中玩物,一样的时代风华,一样的风吹起浪

那把森森泛光的弯刀啊写书过骇人听闻的故事

那个破相十足的茶碗是十万数人的供奉

那把骨干十足的扇子明天就会在心上人手中

你看见

他们走进地铁走进商场

他们从街头冒出来从电梯走出来

他们渡船而来他们乘风而来他们幻化而来

他包里背着18种茶

任咸湿的海水从指间趟过

今天,你在为谁招魂?

(摘抄自 周重林,《东京,致石一龙》)

 

 

听说东京有海底捞,我们决定去看看。华夏帝国的饮食,我们偏重饮,但食也很重要。一龙是资深的火锅爱好者,三江水五湖人都可以在锅前热闹,没毛病。饭后,建伟兄邀约去他公司喝茶。

 

 

我们到达约会地点时候,王建伟正大包小包拎着东西走过来。几大壶水,全套泡茶用具。一入座,水就惨遭一龙与小黑嫌弃。“依云水不行,泡茶绝对不行!”王建伟一脸懵……“哥还多走了几条街,以为这水好”,好在还有2瓶日本本地的矿泉水,泡了泡,不错。我们在喝着茶的时候,一龙又悄悄出去买了一件水回来,我还以为他出去抽烟。

 

 

建伟从家里带来了刮风寨古树茶,我们喝了大为摇头。小黑带的猫耳朵却是大大出彩,比我们在昆明喝还有感觉。当然,一龙带的革登也是比较惊艳。我是喝百家茶的人,包包里带了五正熟茶,山青花燃的几款样品以及郑少烘总送的易道。

东京有花花世界不去撩,一群人猫在写字楼斗茶,确实大煞风景。

晚上我睡觉前看到石一龙的“品茶记”,觉得实在好。

品茶记。东京池袋4-27-5。

1、W君2016易武春茶,前三四水顺,细腻度不强,回甘生津不至喉。判断是易武古树茶,山头不详。

2、李加昊女同学老班章村53香梭家17春老班章。显毫。每一泡满口天地苍劲有力,尽显普洱王者风范,无愧于班章皇称号。

3、吉普号503熟茶,刚刚获得广东秋季茶博会金奖。503甜润滑,生津。茶底干净。元工艺发酵的创新在于离地发酵,活性高,无堆味。

4、2005年王先號革登,第一泡即冲击口腔,张力迅稳,韵味足,喉韵明显,满口生津 ,妙不可言!

 

 

这是与才子出行的好处。一龙的字,小黑的照片,以及他们的茶。

下一次,我们会在哪里遇到?

回宾馆路上,我忽然想起来,我小时候,超级迷恋《东京爱情故事》,今天,街头还有他们的气息么?

 

 

日本访茶记系列是周重林先生为《茶业复兴》特别撰写的考察随笔,周重林是中国当下最卓越的茶文化研究者,主要著作有《茶叶战争:茶叶与天朝的兴衰》,最新的著作是《民国茶范:与大师喝茶的日子》,由台北联经出版社出版。他的微信是:zhuizizhou

本文图片由吉普号小黑提供,谨以致谢。

上一篇:【德宏拾味】灰鹿 ▏山灵野韵见鹿行 下一篇:我触摸了千年古茶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