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购物车 0

日本宇治喝茶记

    传统如何创造转化?中国如何首尾相连?

宇治茶与宇治这个地方结合的氛围真是有太多启发地方。

这不就是茶叶小镇么?

国内今年公布不少数目的小镇建设,我喜欢的景迈,易武都在,只是不知何年才有这般规模人气。导游小王说,许多上海人周末都会来这里度假,这个季节,枫叶可以点燃无数人内心的欲望,非得吃日本料理和喝大碗抹茶才能压制。

 

上午看了一段茶道表演,服务的是两位60岁左右的老太太。属于里千家这一系。看表演是要收费的。这点与国内有很大区别。我印象里,好像国内也无单看茶艺表演的地方。许多公司的茶艺表演免费看,但目的是为了卖茶。但茶道在日本,是一种纯粹的艺术。

 

 

日本茶道是宋明理学日常化的一个例子。

陆九渊说,人各有所长,就其所长而成就之,亦是一事。他还说,棋所以长吾之精神,琴所以养吾之德性。艺即是道,道即是艺,岂惟二物?

可惜陆九渊的后人们,今天还在纠缠于道与艺,像打怪升级一样,要求他们的跟随者由艺臻道,想想殊为可笑。

 

 

出了门,我在那个有些年头的洗手台前发愣,我来自一个讲究革新的国度,而这里,似乎更在意凝结。

茶道时间是提前预约的,我们还预约了为这家茶道艺术馆提供抹茶的工厂。参观工厂要预约,也要付费。这更是与我所在的茶区不一样了。

 

 

我们去的这家工厂在当地颇有名,叫小山园。工厂导游是位台湾妹,放的视频全程中文解说。看来到这里的中国人不少,与我们一起参观还有来自台湾的同胞。我们对这些机械毫无兴趣,因为国内比这里实在先进也光鲜太多。

 

 

那么,我们有兴趣的是,石磨。抹茶环节里有很讲究的石磨。核心机密也是石磨的刻度与转动频率。此处抹茶好与不好,都与石磨有关。有些熟悉不是么?普洱茶也有石磨呀。其实抹茶石磨原理与过去中国农村日常生活里常见的石磨一样。按照现在的科技,完全可以找到比这个更好的,但这又是一个古老的传统,不是么?

 

 

评茶台设计在一处光线极好处,墙面都刷成了黑色。焦点全在白色审评杯上。

日本人花了很多时间来研究如何降低茶的苦涩。他们发现利用大棚遮挡种种。有位台湾朋友在,他说这来自云南森林茶园的启发。嗯,他们不知道我们是云南人。其实有个学名叫啥,好像是我一时想不起来。

他们研发了许多机器。

他们研究了抹茶的消耗形式。

日本抹茶在中国,一年的消费在1800多吨。主要在冰淇淋,饼干,蛋糕等食品上。

 

在日本,与抹茶相关的食品更是无处不在。

饭后,我们又去参加一家将军御用茶,上林三入家。

 

 

去年,小黑来过,结交了其第17代传人。小伙子今天也在店上,用中文跟我们打招呼。

小黑很挂念去年吃过的一家面馆,小伙子看了一眼招牌,说关门了。

你觉得好的,别人却未必觉得如此。

 

 

在二楼,第16代的主人为我们介绍了这家店铺传奇般的历史。这是我们在中国企业很少见到的。最好的位置,是为历史预留的。

《新周刊》2015年某期介绍过这家店,说主人不抽烟不喝酒只爱茶,我看了觉得好笑。但他们真的在乎中国,儿子学汉语,学中国茶文化,已经传承了数百年的抹茶习惯会变革么?谁也没有底啊。没想中国真的再次崛起了,有备无患。

 

 

得知我也是一位写作者时,主人很激动。他从《民国茶范》里的照片认出了老京都,他拉我来到一副画前,那是同一个时代的京都。上午,送《茶叶边疆》给日本茶人,当王导告诉她这是世界比较老的古茶树时候,老太太立马挺直身子,说一定要去看看。今天也是一样,主人拉着我们合影。朋友说,日本人比较敬重有文化的人。

二楼是免费参观的,一楼生意非常好。他们雇佣了好几个洋鬼子打工。其实吧,我发了微信,好多人问,他们家还招人吗?

 

 

我们有更先进的机器,更贵的生产线,我们有八九十还可以上树的老太太,但我们没有60多的老太太来传递茶的气息,没有50多的茶主人讲述茶的荣光,没有20多岁茶第17代。真的很惭愧,在城里讲茶道,我们才起步。

我们出访的几位,马拉松爱好者一龙兄是对吃喝最讲究的,他的名言就是,连吃都不重视,都安排不好,其他事情也做不好。

 

 

现在不是叫嚣着要过美好的生活么?

那就从喝茶这里开始吧。

 

▲日本访茶记系列是周重林先生为《茶业复兴》特别撰写的考察随笔,周重林是中国当下最卓越的茶文化研究者,主要著作有《茶叶战争:茶叶与天朝的兴衰》,最新的著作是《民国茶范:与大师喝茶的日子》,由台北联经出版社出版。他的微信是:zhuizizhou

上一篇:【德宏拾味】灰鹿 ▏山灵野韵见鹿行 下一篇:我触摸了千年古茶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