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购物车 0

从乡村到都市,他们都在茶里寻找生活真谛

 

    赵亮:家在“中国皮卡第一村”

赵亮,92年出生在刮风寨。在他小的时候,村寨里交通闭塞,只有一条小路连接外界,从刮风寨步行到易武要走8--10个小时,到了上小学的年龄,寨子里有三个班,来了三个支教老师,那时寨子里基本没人讲汉语,都是说瑶族话,就连名字也是瑶语,所以开学的第一堂课的第一件事,就是老师挨个帮他们取了汉族名字。

他们以前的生活费来源基本是到山里去找一些草药或者去采茶卖给山外的人。那时候茶叶很廉价,鲜叶一元一公斤,也没人管理茶园,所以茶园也不分你家我家,想去哪采就去哪采,谁先采就是谁的,记得那时上山,连鞋子都没有,赤脚爬山涉水。

 

六年级的时候要去易武镇上上学,一个来回六十余公里,就这样走了无数次。初中毕业后,他去学挖机和装载机,想让自己有一技之长。一年过后,觉得自己还是离不开刮风寨,喜欢生活在那里,所以又回到寨子里,去养鸡养猪。

在这期间,易武茶开始名声大噪,因为刮风寨特殊的地理位置与大量的古树资源再加上100%的森林覆盖面积,把刮风寨推向了易武茶叶复兴的顶端,刮风寨开始出现在人们的视野里。

 

 

越来越多的接触到外面的世界,他们的生活状态和意识都在转变,各大品牌的初制所在刮风寨如雨后春笋般林立。因为茶叶,现在寨子里基本每家都有皮卡,以前最落后的村寨如今成为了“中国皮卡第一村”。

即使是这样,意识和沟通始终是障碍,之后他接触了很多和他一样在茶山上制茶的年轻人,当李润提出要组建茶二代守山联盟的时候,他是第一个赞同并加入了守山联盟的。通过茶业复兴的“茶知识进茶山”行动做了“刮风寨茶书馆”,这是他迈出的第一步。

 

 

赵亮喜欢茶,对于他,茶并不仅仅代表利益,而是一种精神和传承。在他的朋友圈里,你可以经常看到他抱着儿子在泡茶,言称:培养下一代茶人;有时候他们一群年轻人会开着吉普或者摩托行驶在山间小路,只为寻找一棵茶树;在还没有做茶的时候就一直喜欢壶,所以正在和朋友计划去日本考察铁壶。

 

馆主说:在制茶之余,能看看书,能有这样一个平台和外界的朋友多交流学习,让更多人能知道了解刮风寨的同时,我也多学习了解外界的需求与文化。正所谓“日拱一卒”,我也能一步一个脚印,把制茶技术提高的同时完善自身的意识,充实自身的知识。

 

子君茶书馆:寻找茶味中的生活真谛

古语云:“有缘千里来相会,无缘对面不相逢”,说的就是茶业复兴和子君茶室。子君住的地方离雄达茶城不远,也多次到茶城买茶喝茶,可却不知道有茶业复兴这样的自媒体存在。

“腹有诗书气自华”,书能够影响人的心灵,人的心灵和人的气质又是相同的,经常读书的人,一眼就能从人群中分辨出来。子君喜欢看书,读过的书也很多,但是她看到的茶书并不多,能够有人文气息和书香气的茶书就更稀少了,直到她遇见《民国茶范》这本书。书上关于周重林和茶业复兴的介绍,才按图索骥走进了茶业复兴办公室,果断成为茶书馆计划的一员。

 

 

子君是地地道道的昆明人,从小就在浓厚的茶文化氛围中长大。她还清楚地记得,小时候长辈们喜欢喝大罐子绿茶,玻璃罐子几乎装满了茶叶,一天一杯,一杯就能喝一天。还有妈妈爱喝的单熏茉莉花茶,很多人都不知道那个时候其实是中茶公司把茉莉花茶带到云南来的,在那个年代喝上一杯茉莉花茶也是一件奢侈的事。云南具有丰富的茶树资源,茶成为子君生活中密不可分的事物,在时间的流逝中她慢慢爱上了茶,成为了一个爱茶懂茶惜茶之人。

2005年子君结婚了,布置新房的时候还专门开辟了一块地方做喝茶用。在雄达茶城一间别致的小店买了两个大茶缸想用来存茶,需求之外却被店里琳琅满目的紫砂壶所吸引。“那个时候我们狠狠心花了两万块买了两把紫砂壶,出自名家之手,老板说紫砂壶要用普洱茶养,这才开始真正了解普洱茶。茶烟袅袅,茶色金黄透亮。一口气喝下,苦涩却又回甘明显,整个口腔咽喉为之一振,这真是太奇妙了。这是别的茶无法比拟的。”子君说她从此就掉入了“茶坑”。

 

一晃12载,子君陆续学茶收茶存茶,此间认识了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喝茶的心境也逐渐发生改变。“茶,可雅可俗。茶,既能入禅也能入市。大俗即大雅。让茶与我们的日常生活相融相伴,才是喝茶的最高境界。”

子君的以茶和茶书为主的微商城正在筹备当中,而加入茶书馆是一个很好的契机。她希望在老了之后有一个自己的茶馆,能够和朋友一起看看书、聊聊天,在寻找茶味中慢慢消磨时光就是最美好的事了。

|茶业复兴编辑部,图片和部分文字由受访者提供

上一篇:【德宏拾味】灰鹿 ▏山灵野韵见鹿行 下一篇:我触摸了千年古茶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