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购物车 0

我们到底需要什么样的古树熟茶?

 茶业复兴沙龙第36期

主持人:李扬

嘉宾:思渡祝霞

 

>>李扬:前段时间在茶业复兴有篇文章,讲的内容是“千万不要把爱茶当成事业”(点击引号内标题阅读),引起了很多人的共鸣,有人后台留言求认识,今天这篇文章的作者、本场沙龙的嘉宾祝霞女士来到了现场,大家可以面对面交流了。

今天的沙龙主题是谈古树熟茶,那么我们先从茶本身开始聊起。大家对古树熟茶的认识是什么样的?我自己最早接触的是06年有土豪用冰岛古树做的熟茶,当时感觉非常难喝,这主要是因为那时候工艺的缺陷,也包括当时我们对古树茶理解的一些误区。

>>王俊:我最早喝过04年的古树熟茶,感觉也一般般。

李扬:古树熟茶确实是一个较为小众的市场,祝姐进入茶界时间不长,但缘分不浅,直接深入核心圈,坑入得深,爬出来也快,这次一出手,就是古树熟茶,起点很高。我们请祝姐讲一讲。

 

>>>祝霞:我确实可以说在茶圈一路跌宕起伏,从正式决定进入普洱茶行业到今年已经三年多了,而面向市场正式推出产品也是今年开始的。

前段时间,8月中旬,我们在京东做了一个产品众筹,上线第18天募集就突破了50万,这令我感到很意外。在此之前我一直都不觉得我自己准备好过,只是在北京的小众圈子里做口感的体验,无论生茶熟茶,很多人开始觉得就是你的茶好喝。

目前我们只做了两款熟茶,这款“块然”用的是千家寨古树料,对我来说之所以做出来,大概是因为无知者无畏吧!把这个茶变成自己的产品之一,可以说完全是冲动,但这也是一个尝试,也是一个积累。

 

之前熟茶接触的少,四年前接触了8600元一饼的一款熟茶,为什么那么贵呢?一是时间长,8年了,二是有故事,就买了。其实当时也没有真正喝懂,今天用“块然”来对比是绝对要好过那款8600的茶。

我决定做茶,一脚踏进茶叶圈子,跟李扬也有很大关系,很多东西,李扬也是一个见证者,也知道思渡做茶一直以来的标准。当抛开所有背后的因素,我对好茶的评价只有六个字:干净、好喝、舒服。

 

干净的背后有很多支撑的因素,无论原料、技术、存储都有极高的要求;好喝,我们每个人喝了不会有不接受的味道在里面;舒服,我认为的舒服就是我们的身体没有异样、难受的感觉。我们前几天与京东做了一个线下活动,发现一般消费者对茶的认知普遍比较低,而且,从业人员很多也还是需要教育的。

我们都知道喝茶对身体好,特别是作为入口的产品,粮食、水果、蔬菜之类的东西,健康、安全的是最基本的标准,我们对茶也是这样要求,但如果把最基本的安全还作为一个卖点的话,只能说我们做得太有问题了。就这款茶本身来说,没什么故事可讲,就是遇到了,觉得好。

 

>>>>李扬:干净、健康、舒服也是我一直提倡的标准。干净是第一标准,干净有三个方面,一是化学的干净,二是环境干净,三是加工制作干净。做到化学干净比较容易,一张检测报告就说明,做到这一点的茶,一般也不会太难喝。别人经常问我哪个茶好不好,我就开玩笑说,喝不死人。其实喝不死人,就是说它起码做到了化学干净的意思。此外环境和制作也需要讲究。

思渡是新品牌,没有太多的故事。跟老品牌相比,少了很多讲故事的空间。很多时候,一个茶的价格与茶本身没有什么关系,新品牌没有机会讲故事,那就少一些套路,多一些真诚,多说说这款茶本身。

 

>>林传文:我对古树熟茶接触不多,生茶接触多。熟茶标榜得再好,到我嘴里,感觉都差不多就那样。而我对于熟茶的最初印象,主要是脏,这可能源于早期接触熟茶时是先接受各种言论的原因吧。但喝这款熟茶,给我的第一感觉和印象就是干净,喝进去后,身体的感觉是舒畅的。我是潮汕人,喝茶对我来说和喝白开水没什么区别,但是白开水也必须是要干净的。

>>>>李扬:阿文是我见过味觉最敏锐的人之一,他说干净基本就没得了。

 

王俊:干净我也是认同,对于干净的茶来说,首先不会太差。对熟茶来讲,一般很难出回甘生津,大部分熟茶是没有生津的。这个茶的回甘生津是有的,体感也是有的。古树茶同样的工艺做出来,东西是不一样的,比如这款茶汤质的厚重感。

>>施中琦:口感顺滑,滋味比较正,香气残留不错,有秋天稻谷的香气,会生津,很甜,很喜欢。这是哪里发酵的啊?

 

>祝霞:老地方,勐海。

>>王衍嫱:知道它干净的话,我就愿意多喝几杯,它味道可以接受,汤色好看,很喜欢。

 

 

>>>>李扬:卖茶的人套路多,比如总说越陈越香,但是那么多年摆下来,有的转换好了,有的则不同。那什么样的茶能够变好呢?其实在新茶的时候就可以喝出来,就是有没有活性,有活性你就可以做非常多的期待,特别是熟茶,发酵之后还能保留足够的活性,这是非常难得的。刚才我说到活,很多人都点头了,相信在相应的圈子中,对活性是有共识的,当你能喝明白活性的时候,就具备鉴别好茶的能力了。而这个茶就有这个特点。

 

>>周骁:我喝了这个熟茶会发热,因为我是宜兴人,才来到昆明没多久,对于这里的天气变化有些不习惯,早晚温差大,喝生茶身体接受不了,但熟茶是我一直最爱的,因为喝熟茶体感很热,所以我经常喝熟茶用以抵抗身体的寒冷。

 

 

>>曾浩宇:以前喝到的熟茶入口后总感觉有一股霉味,后来听人说这是堆味,卖茶的人也会说这是正常的,可是身体多少还是会排斥,今天喝这个茶的时候,入口没感觉没到堆味。

扬:谈到堆味,就要问下祝姐了,这个茶是不是新工艺做的?

祝霞:这个也是我们的一个尝试,一方面是离地发酵,一方面是发酵留有一定空间。

 

>>>>李扬:传统发酵有一层是接触在地面上的,而发酵的时候,我们主要是利用中层的高温菌种去完成有效发酵。而地面那一层会因为低温而长很多杂菌,就会产生堆味。离地发酵就是离开地面,使得低温杂菌减少,从而减少堆味。

另外我们再讲一讲古树熟茶,之前一直说不可能,为什么?因为门槛太高,就按5吨一个堆子来算,你收200元一公斤的古树来做,就需要一百万才能开始发酵,这太困难了,也存在着很大的成本风险。在离地发酵技术出现之后,由于离地,温度跑不掉,一个小堆子也能保证温度,也能做出理想的发酵,那么这个时候,来做古树熟茶,门槛就降低了,对于企业来说,可操作性和风险控制也就能够降低了。

 

>>>>周重林:04年第一次见到离地发酵,在双江。以前发酵必须是大厂,小堆子发酵就有杂味的现象。我去看过省外的黑茶发酵,都是直接挖个洞老梗老叶放进去,就像个地道一样,温度非常高。以前大规模发酵有个问题,如果技术掌握不好,那么整个渥堆就废了,成本风险大。熟茶是非常考量技术的,早些年勐海茶厂人员的流动,带来了技术的普及。

近些年生茶发展得过快,但熟茶是之前普洱茶的支柱。现在很难有一个系统性的对熟茶的描述,我们也在努力,也写过很多熟茶的文章,但大多数都集中在历史版块。我自己喝熟茶主要是功能性的层面要多一些,从古树熟茶开始,我们似乎可以开始重视熟茶的滋味,去找到它的品饮方式。我们传统的习惯上,还没有认认真真地喝过一泡熟茶。我们要赋予熟茶一个真正的描述系统。

 

李扬:我们到底由科技主导,力量主导,进行产业升级,还是由文化主导,市场倒推进行产业升级,我个人倾向是在后者。

>>>>施中琦:我喝茶时间也不多,也就两三年,每天拼命在喝,就是为了寻找当初喝过一款据说一万多块的古树熟茶的感觉,当时喝完觉得特别舒服,丝丝滑滑。后来再也找不到那个感觉了,就算再喝同样的茶,也没有找到那种感觉。今天喝到这款茶,我弄明白了。第一,我很渴,然后这个熟茶会生津。然后加起来就让我找到了那个感觉。

祝霞:太好了,这就像我们说的一期一会,有时候人们会说这只是故事,但是,当你遇到的时候,真的会发现,就是这样。

 

支离子:以前说到熟茶,很多人会告诉说原料都是小树茶或者级外茶,原料成本低,现在熟茶越做越好,技术提升了原料升级了,那么成本肯定也会越来越高,所以我想知道祝姐的产品推向市场后性价比与消费群体怎么定位?

>>>>祝霞:这永远是茶产品与市场之间最痛的一个点,是做产品开发必须面对的问题,也是一个很难界定的界线。我们很难理解9.9包邮的班章,只要稍微有点常识,我们碰都不会碰的,但是我们却忽略了大部分消费者,是没有这个常识的。我们也在研究,这次我们做京东众筹是以成本价推出的,就是想让消费者收到产品后,通过口感体验来回馈信息。

我们第一批货发了以后,现在重复下单率很高。在京东有些茶众筹的话题讨论区,几乎没有声音,但是我们这个已经好几百条了,这也出乎我的意料。我们想让这款茶来定调思渡的产品体系,让消费者知道一个最基本的标准,这是我们定位的一个入门品鉴级的古树熟茶。如果你能知道你的消费者是什么情况,你就可以找到一个准确的定位。

 

>>>>林传文:无论做产品也好,做市场也好,定位是最重要的,这跟理念是分不开的。茶说刚需说得通,说文化的东西也说得通。如何应对市场做出一款产品,“块然”做到了这几点,市场消费者的定位、产品的定位、品质的定位。这款产品已经符合了我需求的很多东西,产品是降低到一维的东西。这很简单,但是说的简单,做起来却不那么容易。

周重林:这几年产品不是单一的,做生态链,共享经济。茶界是最早完成场景营销的。生活方式的崛起,对于产品的配套会愈加完善。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重新认识人,认识事物,从细微处见大。

 

>>>>祝霞:提供品质生活方式是思渡的经营理念,无论是茶、茶具还是其他的产业都是一以贯之的。每一款产品都不是横空出世的,没有背后的文化、品牌、理念支撑,那么一款产品的成型是很难做到的。

比如我坚持做纯料普洱,当然我并不是说拼配不好,我做纯料,看中的是原料产地的自然生态的忠实反应,我并不想破坏它,我目前做出的所有产品,都是依照自然生态的原则。包括我们道家风格的命名,一个品牌想传递给消费者的信息,是按照理念定位来走的,无论任何产品都是一样。

文图|茶业复兴编辑部根据现场整理,解释权归发言者所有

 

上一篇:茶汤上的“雾”、“油”是怎么回事? 下一篇:我触摸了千年古茶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