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购物车 0

从计量单位的变迁,小议普洱的身形意

 普洱茶的种植和饮茶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流长。但记载普洱茶的正史书籍有限,普洱的奥秘则需从普洱茶本身探寻蛛丝马迹。

从团茶到饼茶

众所周知,普洱茶在明朝已经很有名气。明万历年间的学者谢肇淛与《滇略》中写道:“士庶所用,皆普茶也,蒸而成团”。说明当时不论是当官的人还是一般百姓,都饮用普洱茶,而制作上已经“蒸而成团”了。

普洱茶真正兴盛在清朝。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清政府正式批准颁布了云南茶法①。云南茶法规定:买卖云南茶叶需持“茶引”,云南茶法还特别规定了交易之茶需为圆饼状,每个圆饼重七两,七个圆饼为一筒,每筒49两,上税银1分,每张茶引可买32筒茶,即100斤茶。上税银三钱二分,永为定制。

云南茶法的出台,正式确定了普洱茶的制作规格和重量。茶法催生了普洱圆饼的正式产生,普洱圆饼也正式开始在普洱茶的舞台上绽放光芒。普洱七两圆饼的诞生不仅代表了大清王朝的法律尊严,同时使普洱茶依法管理的产品的可信度加工质量和水平都不断进行着提升。茶法颁布后,使当时云南茶在加工、销售、税收等各个环节都变得有序而透明。使云南普洱茶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兴盛景象。

从云南到西藏

今天我们回顾历史,不禁要问,当时清政府对云南茶叶为何对云南茶叶这么重视以至单独立法呢?

首先茶叶是边疆地区尤其是西藏人民不可或缺的食物。明代谈修《滴露漫录》记述:“茶之为物,西戎土蕃,古今皆仰给之。以其腥肉之食,非茶不消;青稞之热,非茶不解。”同时藏医典籍也将茶作为防治感冒、风寒和腹泻之良药。西藏地区人民视茶叶为神圣之物。藏区一直不产茶,所需茶叶完全依赖内地云南等茶区运进。只能通过与清政府在云南开通的茶马互市来获取茶叶,所以云南茶叶对边疆地区的输送,从某种政治意思上来说,是稳固边疆的重要物质材料。同时,茶叶又是茶马互市的重要交换材料,茶叶的数量和质量决定能交换的战马的质量和数量,是决定获取战争重要物质资源的物品。

其次,普洱圆饼茶制作工艺较圆球形、南瓜形的紧茶制作工艺较复杂,同时又区别于龙凤团饼。更是汉族与云南少数民族的融合体。清政府的深谋远虑不能说是不高明。发展云南茶叶、发展云南边疆少数民族经济,也是加快云南与内地的经济和文化的交流与融合的一种手段。

所以清政府经过后才会对云南茶单独立法,并加以管制。

神奇的七两饼

随着中国古代朝代的更替,中国重量单位的量值也发生着各种变化。尤其近现代,由于外敌入侵和商品贸易不断与国际接轨,重量计量单位发生了几次重要变化。

【清】1斤=16两 ,1两=10钱。1斤≈596.8克。

【中华民国】1公斤=2市斤。1斤=500克,1斤=16两,1两=38.5克。

【中华人民共和国】1市斤=10市两,1市两=50克。

根据近现代我国质量(重量)计量单位的不断变化可以推断,近现代中国的普洱圆饼的重量克数也不断发生着变化。即1930年前历史上的七两圆饼的制作重量应该在261克。1930年-1959年七两圆饼的制作重量应该为218克。

数字解码年代密码

(一)

解放前甚至1959年前,普洱茶饼是否有其他方式的不同重量的紧茶?

从《云南省茶叶进出口公司志》、《云南省下关茶产志》中我们可以看到,在1959年前,普洱茶的有关紧茶主要款式和重量单位分别为,宝焰牌紧茶,俗称牛心沱茶重237.5克(7.6两),碗装沱茶100克(3.2两)250克(8两),饼茶50克(1.6两)饼茶100克(1952年开始5个一筒,75筒为一支计37.5千克,习惯为一驮)。

从云南省档案馆《佛海茶厂档案》(档案号80-1-301)1941年的景栋办事处的销茶报表来看那时候云南普洱茶销售的主要是沱茶,圆茶销售比例较少。

过去普洱茶饼通常叫做普洱圆茶,与现在的普洱七子饼的叫法不同。比如,50年代生产的普洱茶饼包装标注的是“中茶牌”圆茶,而非“中茶牌”七子饼茶。

那么现代357克的七子饼茶又是何年出现的呢?

解放后,茶叶国营,全国各省茶叶公司的各茶厂用中茶公司的商标生产“中茶牌圆茶”。其商标使用年限为1952年3月1日起至1972年2月28日止。《云南省茶叶进出口公司志》159、160页记载如下,云南省茶叶进出公司经报“总公司”同意,自1973年开始由云南省茶叶进出口公司自营出口。(1973年前云南“省茶司”无自行出口权限)当年调香港德信行七子茶饼10.2顿。金额1.63万美元……。该书93页还记载:七子饼茶形似圆月……,七子饼茶又名侨销圆茶,销侨七子饼茶,七子饼茶每块重357克,每七个一筒,故名七子饼茶,每筒重2500克,主要由勐海茶厂生产。所以笔者认为,357克的七子饼茶最早应该在1973-1974年间开始出现。

(二)

通过对近现代历史上的不同时期普洱不同紧茶的重量的了解,我们有时可以对身边的普洱茶爱好者珍藏的一些老茶不通过品鉴而直接通过外观观察和称重的方式简单判断真伪。尽管普洱茶存放时期越长,紧茶重量相对减少,但是也要符合历史重量特征。例如,我身边有一友人拿出的自称民国期间的外面用羊皮囊包装的“亿兆丰”牌普洱茶,称重的重量为360克左右,那茶饼的重量既不符合当时七两饼重量特征,也不符合其他符合时代特征的普洱茶圆饼的陈化后特征,而最符合的确是357克茶饼历史特征,所以茶一定是假茶无疑。

台湾某邓姓普洱茶大师,因2004年所写的一本关于普洱茶的,使更多人了解了普洱茶,并带动了国内外普洱茶的流行风。邓大师对普洱茶所做的推广作用无人能敌,这是不容置疑的。但其所著的有关普洱茶一书中所记载的关于40和50年代的号级茶及印级茶图片比如陈期50年的红莲园茶重量330克,陈期55年的后期红印园茶重量370克,陈期80年的宋聘号圆茶,重量330克,比如陈期65年的早期绿印圆茶(蓝印甲乙),重量350克。陈期50年的鸿泰昌圆茶重量360克,列举的几种老茶所标示的重量单位无一符合历史特征。那他的书中所列举的茶到底真伪呢?我想读者也心中明了了。

其实通过重量规格我们还能断定很多老茶的真伪,比如文革期间生产的普洱茶砖的重量均是250克。早期普洱盒装散茶除p904外都是100克/盒等等。

回顾历史,从1000多年前的唐朝的南诏国(云南)通过大理把云南茶运往西藏,到宋代开始的农历三月街的茶马市,到明清的茶马互市,甚至到国家计划经济时代结束前的云南省茶叶进出口公司的“保证边销,促进外销,增加内销”的茶叶分配原则。我们看到云南茶叶对于西藏等边疆地区稳定的重要的政治意义,也正是有了云南茶的政治意义,才进一步促进了云南茶经济和整体水平的不断发展,从而使普洱茶文化不断传承和进步,才有了云南普洱茶从散茶,到紧茶到七两圆饼到现在七子茶饼的适应时代发展的进步。

笔者认为作为普洱茶爱好者,不仅要在普洱茶的品鉴上狠下功夫,还要多多了解普洱茶的有关文化、历史。也只有不断正确认识普洱茶的历史和文化才能更好的利于我们今天品饮普洱茶。同时从普洱茶重量上简单判断真伪的方法只是我的一点心得体会,有些不对的地方还请广大茶友指正。

① 《清史稿》卷124,志99,食货5。中华书局1976年版。

作者杨群,辽宁沈阳人,43岁,喝普洱四年。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

上一篇:茶汤上的“雾”、“油”是怎么回事? 下一篇:我触摸了千年古茶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