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购物车 0

如果你有志于茶文化研究,那么我有一些小小的建议

纸上的知识,花很少的代价就可以获得。比如少量的金钱和时间。践行确实一生的事情。

在网店,有许多与茶文化有关的书,你可以结合自己的饮茶习惯入手,如果你在普洱茶氛围比较浓厚的地方,就可以从普洱茶文化入手,如果你在岩茶消费区,就把岩茶文化当做切入点。虽说这两种茶在当下都比如热门,但绿茶更具有广泛性,在中国茶产区,都会找得到绿茶的爱好者。

对许多学生来说,学校的图书馆以及城市的图书馆、档案馆会是最佳选择,在那里可以免费获得大量知识信息,你只要愿意付出时间。

一开始,我并不建议阅读像《茶叶全书》和《茶经》这样的大部头,即便是专业茶文化研究者,也很少有人读完。像《茶之书》这样的书得以流行,抛开书的思想价值不说外,写得短也是诱因,即便是普通的阅读者,也可以在两三个小时内读完,并快速被里面的格言式的心灵鸡汤所打动。

每个人茶区都会有人写类似《普洱茶》、《西湖龙井》、《武夷茶》以及《福鼎白茶》《安化黑茶》这样书,这些书一般由当地茶文化研究者所写,可以快速了解这些茶的发展历程,体例一般从地理、环境、种植、工艺、民俗都有涉及,历史掌故,名人名言也不会少。

有了这样的基础认知,你可以同主题阅读其他人写的同类书,比较,思考,选取自己感兴趣的部分。

知网的数据库有大量与茶有关的论文,配合着阅读,可以穷尽相关领域的文献。另外,网盘,国学数典和茶业复兴这样的知识型平台,也有大量的文章可以参考。这是很重要的一步,如何找到相关知识信息是研究的重要技能。

杭州有《茶博览》杂志,福州有《茶道》杂志,昆明有《普洱》杂志,每一个茶叶大区都有一本对应的刊物,这些刊物一般都有官方背景,创刊时间也早,比较持续与稳定,也是茶文化重要的载体。

有疑惑处,找相关领域的老师讨论,能见面就当面请教,不能见面就写信求教,一般来说,很少有人会拒绝请教的要求。在北京,去社科院找沈冬梅教授,在长沙,可以去湖南农大请教刘仲华这样的教授,在杭州,可以去浙江大学找王岳飞教授,在安徽,去找安徽农大的丁以寿教授,在昆明,可以去云南农大找周红杰教授……几乎所有的茶区,都会有一个与之对应的茶学科以及明星教授。

明星教授专业水平高,最大的特点还是,善于沟通与表达,也乐意与大众分享自己的知识。我相信任何一个教授都不会阻挡普洱人的求知欲。

茶不只是停留在书面上,有了这些知识,就要来到从业者身边,听听他们的看法,在现实中辩驳。

茶叶进入到消费领域后,书写也波澜壮阔地展开。有谈品饮感受的美文,有谈茶文化与地理关系的考据。在知识界,比如茶马互市以及茶马古道的研究一直是显学,因为涉及到茶与边疆,中央政权与少数民族的关系,研究者甚众,阅读也比较费脑。

我以入行12年的经历来谈谈一个菜鸟如何走上专业研究道路的。

2003年,我在一家图书公司上班,负责一个茶马古道古道相关的课题,如果仅仅是从旅游角度去介绍景点景区已经满足不了委托人的要求。

于是我先在网络上查阅这一领域所有能找到的论文,购买了相关书籍,系统阅读一周后,开始找相关领域的专家,比如木霁弘教授当面请教。两周后,大概了解茶马古道到底是怎么回事,接着去丽江实地考察,知识在现实中迅速复活,大约2个月后,我撰写约5万字的文章。

后来编撰《天下普洱》,前期接触的人,事,历史有了再次叙事的可能,书的体例也分为生活,人,历史,茶馆这样的章节,多少年后,那些鲜活的当下,变成了小历史。

后来参与创办《普洱》杂志,再去云南大学茶马古道文化研究所,都是由这小小的改变引起的。

我写《茶叶战争》,一开始只是读书时被几句话吸引。周宁编辑的《鸦片帝国》里,我读到了艾略特·宾汉在《远征中国纪实》提到两位晚清重臣绮善与曾望颜两句话,都说清政府可以通过茶叶与大黄来控制像英国、俄国的这样的国家。

他们为什么要这样说,外国人为什么要记录下这样的话?还有没有其他人这样说过。于是我找到了《鸦片战争档案史料》,在5000多页中寻找相关话语,一找就花掉了一个月时间,所幸找到了。

林则徐,百龄,包世臣、魏源等等晚清大臣都认为用茶叶是有效的制夷武器,更为关键的时候,还发现了林则徐南下禁烟,用茶叶换鸦片的重要历史细节,这有别于传统史家所言靠威胁恐吓,而是更怀柔的手段。

有了“以茶制夷”的共识还不够,还需要寻找其更久远的动因,尽管这些动因在治茶马互市的学者那里已经有大量研究成果,但聚焦在晚清的这段历史还没有被挖掘出来,于是继续找推动书写的材料。

写英国入侵西藏部分,我集中解读《中国海关与藏缅问题》和《清季外交史料》,也收获满意的成果。

茶文化研究,要创新,要么有新材料,要么有新观念,历史部分可以顺藤摸瓜,现实部分却发生在眼下。

一两句话可以引发一本书的撰写,其实在生活里,大部分人能比我做得更好。

像我这样愚钝的人,专注10多年,也可以取得小小进步,相信你更行。

如是我闻。

上一篇:这群付了20万门票的人去高黎贡山看到了什么茶? 下一篇:我触摸了千年古茶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