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购物车 0

柴烧之美•残器

古中国最早的手工艺理论著作《考工记》中,是这般释义良器的:“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

时至两千多年后的今日,对于古法柴烧的建水陶作品而言,这一释义仍旧契合。天时、地气、材美、工巧,皆决定着良器能得与否,唯有四者相合,才能将泥之天韵,火之灵华融熔与共,才能将建水陶古雅元淳的气质倾忱以现。

然而,就算极尽所能四者皆全,却也并不意味着所有作品均能完美,尽如人意。每一窑,总有残器伴随……

 

仗得临安厚土,使得建水陶烧造尽得地气,烧窑期间外界天气变化所导致温度、湿度变化即所谓天时,亦可根据窑师丰富经验以加掌握。但,既是传统工艺,就会有着人力不可及之处。

于建水陶而言,所谓材美,自然是经古法炮制,陈腐数载的膏泥。但紫陶膏泥无砂的特性决定了其并不耐烧,只有在处于11001250度之间的温区时才能成器,如若突破高温,就会导致坯体产生气泡甚至是炸裂。

 

而古法柴烧皆是以人工劈柴、投柴,既是人手工为之就无法保证木柴大小规制如一,投柴频率整齐划一,故而古法柴烧温区较多,无法如现代气烧那般时时保证温度均衡。

此外,传统龙窑中窑体所产生的抽力大小不可控制,当抽力不一致时,就使得坯体极易变型。

 

烧制时或会出现粘连

 

或是污染

 

冷却时的急速降温亦会使得窑中作品出现不同程度的损坏。

 

以及去取支钉时出现的破损……

 

器坯残损,尚可重塑,而柴烧残器通常只有被销毁,失去价值。古法柴烧所耗人力、物力之巨大毋庸置疑,但却与其极低的烧成率不成正比,烧造成本之高可想而知。这也正是越来越多的紫陶作坊放弃传统烧造工艺,转而投入现代气窑烧造的动因。

 

但若为了保证成品率而一味保守烧造,何来窑变至美?何来良器卓绝?

连烧坏的勇气都不具备,又何谈艺术创作?作品升华?

敢于烧坏,才会有创造。

 

在古中国悠久绚烂的陶瓷文化中,每一件精品的出世,都会有无数残器与之相伴。古窑口周遭的残器不断堆砌,掩于荒草,埋于黄土,历尽沧海桑田,兴衰轮回,见证着陶瓷文化的千年发展史,更记录着先人对美的不懈追求与创造精神。

 

上一篇:不需要灭虫的茶园才是好茶园!「欢迎继续讨论」 下一篇:我触摸了千年古茶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