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购物车 0

核心圈如何定义普洱茶陈化「陈茶鉴道,复兴沙龙⑭」

我们上期谈论文化对茶叶品味的影响。这期我们将尝试用新的视角来理解普洱茶的仓储。

 

马塞尔·杜尚作品:《下楼梯的裸体女人》,创作于1912年,规格147×89厘米,现藏美国费城艺术博物馆

正如杜尚的这幅画所示,他的意图,并不是一个点的呈现,而是一个过程。今天,当我们谈论一个茶的同样并不是一个结果。陈香,并不是你嗅到的那一瞬间的体会,而是在于品饮过程,整个茶叶香气从青草味-花香-蜜香-木质味的流动。这种流动,呈现在一杯入口的变化中,呈现在一泡泡的滋味层次中,也呈现在一年年陈化的仓储改变中。

 

图为08年、10年、12年、14年、15年的玉斗精品大树茶

普洱茶的越陈越香概念的来源我们不多说,首先假设接受这个概念——老茶是好的。

今天我们主要来探讨茶老化的因素:温度、湿度、氧气等。我们前两天曾做过一个关于仓储的专题。(可猛击该链接了解详情:普洱茶在仓储过程中需要人为干预么?「存茶十问」

斗记茶业掌门人的标哥曾经和我聊过,存茶的核心点就是茶饼的含水量,而氧气的作用可能没我们想象的那么重要。通过对比之后发现,茶饼的含水量太低,低于7%,基本没变化;含水量太高,大于14%就会发霉。比较理想的湿度是控制在10%

 

5款茶先开汤,看汤色,请大家来尝一尝这5个年份的味道。喝过斗记提供的5个不同年份的玉斗之后,我们来问一问大家的大感受。

(大家如是表述)

 

钟小鑫:新的茶,味道更强烈,慢慢往后会柔和一些、醇厚一些。我比较喜欢柔和醇和一点的。

凌锦威:我喝茶少,没喝太长时间,喜欢强烈的、新的茶。

赵家玉:喜欢新的茶。

雨婷:我喝下来感觉,12年的有点酸味,似乎我印象中普洱茶放到第三年都会有个坎儿。比较喜欢08年的。

黄良:喜欢新茶,鲜爽、刺激、香气好,个性明显。老茶的话可能个性比较不明显,比较平。

晓璐:开汤的瞬间香气就出来了,151412的变化很微小,滋味很接近。10年就开始柔和,我比较喜欢08年的。

:还是喜欢柔和一点的。

王俊:老茶好。

支离子:比较喜欢喝新茶。

曾永佳:这款茶,我比较喜欢15的。但是平时喝茶,我还是喜欢喝老茶。

李女士:我是普洱人,第一次参加这个活动,有那么多年轻人,很高兴。这几年普洱茶在文化上有提升,传承也提升。我喜欢08年。今天心情好,回甘也好.

肖女士:好多年没喝普洱了。喝红茶多,喜欢7年以上的普洱茶。

周莹:我喜欢15的香气和08的滋味。所以即不喜欢最老的,也不喜欢最新的。

李扬和杨静茜表示喜欢老茶。

统计结果:参与统计人数15人,10人表示喜欢老茶,4人表示喜欢新茶, 1人表示喜欢中间的类型。

 

李扬:总结下来,这款茶的变化是非常有层次的。新茶有青气,到2012年的青气开始消退,并且越来越甜。记得钟博士在一篇文章中提过,缅甸人特别喜欢苦茶。我假设汉文化喜欢甜的东西?因此影响了古六山的滋味,而澜沧江外的一些地区,苦茶则依然流行。

钟小鑫不同的文化对苦的定义不一样。我拿我们的绿茶给缅甸人喝,缅甸人会觉得这是甜的。缅甸的苦茶发音叫叶内碱翻译过来就是苦涩的、不光滑的开水。在缅甸,味觉一方面受自然的影响,但另一方面是形塑出来,被其他因素建构起来的。谈到缅甸的喝茶的口味偏好,就要谈到殖民的背景,英国人树立了甜到极致的标准、而底层就要树立另一个极端,以反抗殖民。我就是不融合你的,我就是要喝苦的。

而关于老茶,也还是汉文化。缅甸也很多华人。茶进入市场化之后要操作的概念,而不是生活的概念。这个观念对现在的缅甸人来讲,是不重要的。要等好茶进入他们的生活,才会激活这种关注。

李扬:茶农存不存茶?

 

雨婷:有,但是是少数。不像茶商。我2010年在小户赛茶农那里也收到一些好的老茶,茶山收茶,茶的品质要看茶农家的条件。我们收的那家在房子旁边有个初制所,当时收到的是压饼的茶。其实总得来讲,茶山上不太具备存茶的条件。

李扬:云南的茶山你基本都跑过了?你会存那个地方的茶?

雨婷:我想我会存勐腊那一片的,比如说古六山的茶。

李扬:周莹在香港读的大学,可以谈一谈香港的仓储?

周莹:香港存茶的情况,和我想的不一样。香港是全民喝茶,一般家庭喝的茶都是放在塑料袋子里挂起来,这件房间里甚至有放调料、有酒。年轻一代的话,喝柠檬茶、奶茶、花草茶多,在餐馆中才能喝到普洱茶。在香港,专业卖茶的店很少。很多人都是买新茶回去存,然后去广东卖老茶。

李扬:请王俊来谈一谈大树茶的仓储。

王俊存放大同小异,关键点都是活性。如果一款茶存了35年就没活性了,再往后就没意思。高照老师讲过热藏熟、冷藏香,有一定道理。我用呼吸来比喻存茶这件事,茶存放的过程中需要吸入、也需要释放,很多人讲适度通风,我要强调的则是适度密封。适度密封有个相对完整的环境,含水量恒定。

值得一提的特征是,特别纯的茶,后期可能很淡。几个地方的拼在一起有交流,会更好。但存在一个相容的问题,同一个村子不同的地、不同的山的茶放在一起也不一定相融。

李扬:我们请黄总谈一谈自己的经验。

 

黄良:目前我手里存的茶只有10年,可能再等10年我就比较有发言权了。我觉得越陈越香是个伪命题。首先普洱茶的陈化问题的研究没有学术支持,研究少、也缺乏数据;在仓储的过程中更有太多不确定因素。一个茶,前五年都是小朋友,学前班;5年后就进入仓储,算是开始上学了。而喜欢喝新茶的,往往受教育程度不够(笑,自嘲),而喜欢喝老茶的基本是被教导、被文化出来的

周莹:不建议喝新茶,新茶寒气重,常喝伤身,这还是有数据研究支持的。

黄良:我喝新茶喝了10年,最知道怎么解决茶疾,就是喝52度的白酒(笑)。我卖茶叶卖了17年。刚接触普洱茶的时候,一天两个人喝一桶水。茶的寒还是次要的,水喝多了,脾虚。最好的办法还是限量。实在不行,可以整点附子理中丸。

钟小鑫:我不太赞同刚才说的要把茶科学化,我觉得应该往另一个方向走。因为标准化了就不好玩了。科学化了,艺术和文化的东西就会被消解。

 

李扬:是的,科学只是一个切面,而很多问题是文化决定的,比如25%的茶多酚好不好,是多了还是少了,取决于你的文化坐标。只看一个切面,就死板了。我们的文化、我们的口感都是流动的。当然,这种文化就是科学

支离子:我不太擅长喝茶,我每天喝杯可乐。不太喜欢喝老茶,可能是以前喝了有仓味的茶。我的胃不太好,喝红茶、喝熟茶多。我一个朋友和我说过,当地茶要当地存。我想问问,本地存放和异地存放?有区别吗?

黄良:以前我们家做易武的茶,易武那边有一家厂喜欢进江城料,但我们喝不出。江城料在易武摆半年就出易武味了。这可能是微生物的作用。08年普洱茶行情不好的时候,我家亲戚有一批几十吨的茶(有勐海有易武)摆在同一个仓库,两三年后,这批茶的香味都是一样的、汤色也是接近的。

王俊:黄总说的还是有一定依据的,仓储的过程就是很多茶放在一起相互吸收、相互释放

黄良:存茶有太多不确定,怎么控制温度和湿度是最重要的。以后我们要建立不同的标本,要去喝、去体验。

李扬:这就是沙龙开始所说的,我们所谓的陈,不是一个结果,而是一个过程。茶的陈化是一个过程,而我们的文化流动也是一个过程,而这个过程中形成的口感,本身就是流动的

 

周重林:我们做这个品鉴会的目的,就是要对比喝,找基准点,我们还要学习如何描述茶叶。你开始描述的时候,用词只能用你熟悉的词语来描写。现在书写茶叶的人很少,我们要面对的是构建我们今天的话语。我们找斗记,是因为标哥,每年冲到第一线,花很多时间在茶山,扎扎实实做很多基础工作。我们想通过这样一种饮茶方式唤起你最初的味觉记忆。喝茶,评茶、描述茶,如何形成有效的语境很重要。

我们上期曾提出,接触核心区的茶也需要核心的知识体系。我们昨天推送的胡适之到美国那么久,他也参加过咖啡会、洋酒会,但他最喜欢喝绿茶、吃徽州菜,《公民凯恩》中也有讲到这个现象,味觉的偏好于我们最初的接触有关。

茶的话语是一个重塑的过程,我们饮茶的行为,其实和观念密切相关。我们想做的,是希望你走出这间屋子之后,还记得今天喝到的这几款茶,通过这样的茶会,每个人可以贡献自己宝贵的认知经验。

上一篇:端起手里的茶杯时,你可有照见最真的自己 下一篇:我触摸了千年古茶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