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购物车 0

曼松买茶记「告诉你一个真实的茶山①」

 

翻山越岭近4个小时,终于从景洪告庄赶到曼松。茶农见到郭龙成,又兴奋又紧张。

郭龙成经常到曼松巡茶山,大部分茶农都与他很熟。他是买茶大户,但老郭挑剔。做好的干茶,稍不留神,就会被他严肃批评。

萎凋时间,杀青温度,晒青环境……总有的说。一路上,给他电话的茶农都会听到老郭的两句话。“带着你做的茶来与我PK下”,另一句是,“收好的鲜叶来我这里做嘛?”

 

曼松村,很小。

为什么要PK?“要比较才会进步,你看那些电影里的高手,那个不是去比武比出来的?”老郭说,如果在源头就注重技术,那么茶的整个品质都会得到提升。

老郭的厂在曼松附近的革登茶区,那里有三个寨子,郭家的茶厂就在新酒房与新发交界处。

如果非要找一个地标的话,阮福所言的茶树王附近。在历史中它早已死去,但现实会一再让茶树王复活。

今天,郭龙成只收鲜叶。

 

刘芳夫妇,刘芳从革登嫁到曼松,春节期间回娘家时与郭龙成认识。现在曼松茶卖得比革登贵,她开玩笑说,自己嫁得比较有远见。

但我们吃饭的刘芳家没有鲜叶,清明过后,头春茶采摘得差不多了。曼松今年茶发芽比其他地方要晚一些,还有一些茶树来不及采摘。老郭便打电话四处问询,谁家有鲜叶卖。

 

茶山伙食是城里人最热衷的话题。

曼松村只有38户人家,民居举目可收眼底。村前屋后都种植有茶树。被老茶客追捧的大树茶,要在深山老林。我们没有计划去看老茶树,刘芳家今年只收到一点点。

 

这一点点曼松古树,抓一把就没有了。但这一把,价值千元。

门口的筛子上,这点点古茶摊开面积只有巴掌大,一把都就抓完。但价值不菲,这一把可以卖到1000元左右。

刘芳为我们泡了一泡刚晒好的毛料,清爽可口。刘芳是革登人,嫁过来刚好赶上曼松茶价上涨,她开玩笑说自己嫁对了地方。

有电话来说,村下的李建明家有收到鲜叶,让我们去看看。穿过几乎正在盖的新居,我们来到李建明家。新居前停着两张车,广州牌照和昆明牌照。李建明刚结婚不久就生下小孩,大家都拿这个作为笑点。媳妇是宁洱人,在景洪认识。

 

开车上茶山是最近几年茶界的一大景观。

郭龙成说,现在已经形成一个模式,小伙子小姑娘去外面,不是为了打工,而是为了找对象,一找到对象,马上回家。从收益来说,外面打工一个月的工资,还不如回家采摘一天的茶叶。

今天李家的鲜叶全部都被远道而来的广州茶商余先生定走,老郭有些失落。为余先生带路的小女孩,是曼庄寨子的,距离老郭家茶厂不远。她知道郭龙成的茶厂和茶园,以前没有打过交道。

 

小伙子从房屋里拿出好茶招待大家。

有很多客人对古六大茶山的茶有浓厚兴趣,现在这个区域,除了曼松以及易武一些小村寨茶价比较高外,其他地区茶价还算比较公道,也是许多茶客追捧的对象。

郭龙成200多亩茶园的茶,开春就销售一空,他现在主要任务就是帮客户收一些茶。

到茶山需要引路人,熟门熟路,可以省下时间,金钱,也更容易融入到当地茶圈。我们遇到的革登女孩是这样的角色,今天郭龙成也扮演这样的角色,只是老郭是当地比较大的毛料商人,也有自己的品牌。在纯粹做毛料生意的时代,老郭一年卖2000万,但利润只有几十万。

 

郭龙成,刘婷夫妇,整年都带着小孩上山。一个收茶,做茶,一个卖茶。很多年前就每年销售上千万。这一次,他们是我的茶山引路人。

我一路都遇到过茶山引路人,很多时候,因为我的微信微博记录,我也充当了这样的角色。消费终端,一直有人密切关注茶山信息。

2015年,茶业市场有些波折,茶山是首当其中的地方。可能因为信息传达的太快,一些茶商或消费者拿着提前释放的毛料价格到茶山后发现,价格出入有些离谱。

比如我们所在地曼松,拿着钱,还不一定能够收到茶叶呢。一些朋友委托我帮忙代买茶叶,我羞涩地承认,我所带现金,还不够买一公斤茶叶——随手抓一把茶破千啊。我把这样的购买信息及时传递给我们随行的刘婷。刘婷是龙成茶行的首席销售员,她是郭龙成的妻子。

 

曼松鲜叶。

在一张车里,“偷听”他们的电话内容非常有意思,老公一路问询鲜叶收购,老婆一路回答客户需求,收的茶经常不够卖。赚没赚到钱,茶农从他们开的“霸锐”车上就捕捉到。一路都有熟人问,“换车啦?多少钱”。老郭说是借的,茶农会看着我,以为我是老板呢,我只好再指着后座的刘婷。

郭龙成说,现在许多茶农买得起这个车,只是不太实用。在茶山,皮卡车更实用一些。一路上,我们遇到许多皮卡车,价格都不菲。有一些挂了老挝牌照,一张国内价值30多万的车,办成老挝牌照,要省下一半的钱,只是略微麻烦,每一个月要开出境一次。

并非每一个人都愿意像郭龙成这样买一块地,开一个初制所,开一个店面。这样一来,成本很高。龙成茶行是景洪告庄第一家落户的茶店,2012年我第一次去的时候,一路上见不到几个人。而今年我去,找个停车的地方都难,晚上要人挤人才能穿过那些通道。茶业许多人家也先后来这里落户,斗记刚刚开了一个500多平米的体验店,一路过来,我熟悉的六大茶山,易武龙马同庆号,福元昌,陈升号……都可以看到。

 

在景洪告庄的龙成茶行。

在西双版纳,茶最初只是作为旅游业的特产品出现,现在,茶变成了当地一项支柱产业。

到曼松的广州人余先生说,他选择亲自上茶山收料,是因为这样才可以收到真货。“上茶山,无论是时间成本,还是价格,都比从其他地方购买更高,但为了喝到真货,不得不来。”不信任体现了从茶园到茶杯的胶着感,也是茶山最常态的情绪。

郭龙成只收鲜叶也是怕假货,路上,他为大树茶与小树茶做了一个形象比喻。“鲜叶,好比少女与老妇人,闻起来气味不同,摸起来更不同。但杀青后的毛料就没有那么好容易辨别,除非你泡后再看叶底。”为了让我印象深一些,他带我看大树茶与小树茶页面,大树茶叶面更混乱,不像小树茶那么有规律。

大树茶样子不好看,条索也如此,所以在大树茶没有流行时候,从品相上就输给了小树。

 

刘芳采茶的手,采摘茶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曼松茶区,主要是中小叶种,一些茶学专家和政府部门把云南普洱茶定义在大叶种范畴,传递了某种认知论上的偏见。同时也表明,曾经古六大茶山之首——倚邦茶区的衰落,这里茶量少,大企业少,如今没有多少话语权可言,但这里曾经是大名鼎鼎的贡茶所在地啊。

喝茶聊天的时候,因为我发了有李建明照片的微信,引来许多熟人围观,有8个人认出了李建明,称呼他为“三哥”,一位朋友甚至电话了李建明,要他用好茶招待我。小伙子跑到屋里,拿出一泡难求的曼松大树茶。

 

在大名头的茶山中,曼松是一个比较质朴的村寨。

因为曼松停电,水只能用柴火来烧。三哥得知我是位“文化人”后,坦言曼松需要注入文化的力量,来这里的文化人实在太少了。我却惭愧面对他的厚意,10年里,我很少到曼松。

喝茶闲聊中,郭龙成接到电话,我们刚刚路过的一户人家鲜叶采摘回来,要老郭去看看。

家里的小伙子在坐在门口捡黄片,女主人把我们带到厨房区域,刚采摘回来的茶叶晾在竹制筛箕中,也有四五公斤的样子。一般认为,四五公斤鲜叶可以做成一公斤干茶,考虑到制作丢叶以及后期捡出老梗,黄片等等因素。

 

捡黄片是毛料完成的最后一条工序,黄片本身价格也不菲。

老郭抓了一把鲜叶,猛嗅几口,又仔细翻检了一遍,觉得今天的鲜叶不错,价格也对,付账的时候却发现现金不够,又找媳妇要钱。他说第一次到这家来买茶,以前常买的就不用付现。

 

确实,如果你是外地人,去茶山买茶,需要带足现金。

曼松正在修路,在6点以前会封闭道路一段时间,我们又回到刘芳家喝了一泡曼松茶,看时间差不多了,便直奔倚邦而去。

《茶叶复兴》2015年重启「茶山再造计划」,本章节由周重林撰写,明天继续刊登《倚邦卖茶记》。

 

图文由周重林提供,他的主要著作有《茶叶江山》,《茶叶秘密》和《茶叶战争》等。他的微信是:459898564

文章为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如希望转载请联系:chayedajia@qq.com。未经授权转载的,我们将按照《微信公众平台抄袭行为处罚规则》进行侵权投诉。

 

上一篇:吴从先《小窗自纪》里的几句话差不多囊括了中国人将生活学问化、艺术化,学问、艺术生活化的生活美学思想,平凡的生活里瞬间洋溢 下一篇:我触摸了千年古茶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