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购物车 0

漭水,一个被遗忘的茶叶坐标「北纬25°,毗邻澜沧江」

 

|从按图索骥到按图索茶

一段按图索茶的旅行,寻找,从一张地图开始

小时候听过这样一个故事, 秦国大将孙阳的儿子,看了他写的《相马经》,以为相马很容易,就拿着这本书到处找好马。他按照书中所写的特征去找,发现一只癞蛤蟆很像书中所描述的千里 马,便高兴地把癞蛤蟆带回家,对孙阳说:父亲,我找到一匹千里马,只是蹄子稍差些。孙阳一看,哭笑不得,没想到儿子竟如此愚笨,他只能幽默地说:可 惜这马太喜欢跳了,不能用来拉车。这个故事就是所谓的按图索骥。

今天要讲的,是一段按图索茶的旅行。寻找,从一张地图开始,幸运的是,最后我也找到了茶。

|漭水原来就在这里

漭水一词在脑海中打转,于是非走不可

“(漭水)黄家寨,三月中旬的一个慵懒午后,我喝着茶,看着地图,在一张摊开的《澜沧江流域普洱茶分布图》的西北角,发现了这个地名。注视三秒之后,我产生的第一个念头是这里也产茶?这里离著名的千年茶乡昌宁那么近,我竟然从没注意过它?

我泯了口茶,打起精神来继续研究这张地图。在这张地图上,「漭水」被作为古茶区标注出来。漭水离澜沧江很近,澜沧江流域是茶树的原产地之一,这里有古茶树很正常。

顺着地图,顺着江水的流向往下看,我看到了凤庆香竹箐、云县白莺山、文东邦崴......这一区域,除了漭水,剩下的几个地方我都去过了,一种落寞的感觉油然而生。

 

对一个地方的好奇和痴迷有时候就如同掉进了一个黑洞。自从在地图上看到了这个地方之后,漭水这个词就如同魔咒般在我的脑海中打转。

随后几日喝茶,不管是喝勐海茶、临沧茶还是景谷茶,我都会问同席的茶友:你们喝过漭水茶么?我得到的回答是这样的——“漭水在哪里?当我说明漭水在保山昌宁之后, 又会听到——“原来那里除了红茶,还产普洱啊?

一次和一个茶学专业毕业的朋友聊天,他对我说:以前上课的时候听老师讲,那里的茶水浸出物很高。听完这句话,我瞬间脑补了这句话——“江湖中没人见过他,只剩下他的传说。

为了这个传说,我想我需要到漭水看看。

|到澜沧江边撒野去

这个小镇距澜沧江只有15公里,夜里似乎都有涛涛江水入梦来

清明之前,是茶山热的季节,我出发了。我不到古六山,也不到班章冰岛 ,要到漭水去,到那个每看一次地图就心动一次的地方。

,从水,莽声,本义是形容洪水广阔无边。去漭水的路上,有幸与一位熟知当地文史的老先生同行。听他介绍,漭水得名于明代对这里进行开发的莽氏家族,可能是因为这里离澜沧江近,草木茂盛,水资源丰富,在历史变迁中莽就变成了

漭水在清代隶属顺宁府,民国年间设昌宁县隶属昌宁,1949年后设漭水乡,随后撤乡设镇至今。他知道我是为寻茶而来,就对我说,这个地方的茶确实不错,前些年主要是做绿茶和红茶,他好多年没回来了,也不知道近几年的情况怎样。

 

前几年因为红茶,我曾两次到过昌宁,这次是为了漭水而来的。接近5点,到达昌宁,未做停留就直接前往漭水,导航显示,还有15公里。

我们到达漭水镇,接近晚饭时间,街上人不多,摩托车来来往往,和云南普通的边陲小镇一样,初来乍到,没有太特别的感觉。车子驶过唯一的主街道,便看到挂有古树普洱合作社的小店,瞬间似乎闻到了茶乡的味道。

奔波了一天,稍作休息,准备明天一早上山。从未到过的地方,想来还是有些激动。

小镇距澜沧江只有15公里,夜里似乎都有涛涛江水入梦来。

|祖先留下的遗产

我第一次品尝漭水茶,竟然是鲜叶

一早起来,天气不错,适合上茶山。

车缓缓驶出小镇,只走了短短数十米,道路便蜿蜒直上。经过一些村庄,一些田园。路边的树叶上积了一层灰,看来这边应该有一段时间没下雨了。

开车的当地人介绍说,漭水大茶树很多,以前有专家学者专门来考察过,江边有许多茶树都超过一千年了。后来在朋友的介绍下得知,他说的这片古树群应该是黄家寨古茶树群,黄家寨古树茶群落很著名,已编入云南省茶学教材。

车经过一片菜地,地边栽了一排很高的茶树,树已经长得有几米高了,当地人介绍说这是「园埂茶」,我很好奇,于是我们停车下去看。

 

这些茶树很粗,单独地栽成一排。远看还以为这些茶树背后会有连片的茶树,走近一看,会发现这片茶树背后只是另一片菜地。同行的当地人介绍说这些茶树大概是过 去人栽了做地界的。园埂茶的存在,包含着大量信息,他们为何要种茶?他们为何又只种那么一点茶?从表面上看,不难发现园埂茶存在的意义就在于将田地边缘划 分清晰,那为何不种植其它树木来作为标示呢?

我估摸着是这样,首先,茶树对于土地肥力的消耗不大,不会与庄稼争夺土肥;其次,茶树能够采摘制作茶叶,在菜地边上种上这样几排茶树,一家人一年喝的茶基本够了。面对那么粗大的茶树,我不禁陷入了更深的思考,先民的智慧真是令人敬佩啊。这应该也是一种遗产。

车继续向山上走,经过一个村庄,看到一些农户家门外挂有古树毛茶加工收购的招牌。停车,黄家寨到了。村子有些冷清,这是我没有想到的。许多古茶山都热爆 了,这里为什么还那么冷清啊?走到茶地,连片的古茶树长得很好,但是才刚刚冒出芽头,大面积地采摘,估计要到清明以后了。

 

茶园里的茶树粗壮、茂盛,茶园充满了生机和活力,茶树的生命力就如同山下奔腾而来的澜沧江水一般汹涌澎湃。那天清晨,我摘下一片还带着露水的茶叶放到嘴里嚼了嚼,微微的苦涩过后,充满了清甜和回甘。我第一次品尝漭水茶,竟然是鲜叶。

 

往回走的路上,我们的车突然拐进了一条毛路,我急忙问司机他是不是开错路了,他笑笑说,没开错,这里边还有一片茶园。车开了近半个小时,停住了。走下去一 看,眼前这片茶树比黄家寨的还要多,周边的生态不错,茶树长得也不错。我问这里叫什么地方?司机笑着说保密吧,留些清净。

 

 

|神奇的晒茶方式

他们晒茶的时候,在竹篾上铺了一层白色棉布

从这片神秘的茶园出来,我们的车继续往山下开,我从车窗往外看,看到村庄里有人把茶叶晾晒在自家院子里。

晒茶是一件很平常的事情,我好奇的是我似乎看到他们在茶叶下面还垫了一层白色的纸(布),距离还有点远,看不清楚,我要求停车到农户家看看。同时还抱着能不能蹭个茶的心态。

 

 

农户家的门半开着,女主人在院子里洗菜,院子很干净。看到有外人路过,她热情地招呼我们进去坐坐。走进院子,总算看清楚了,她们把茶晾晒在竹篾上,但是不是直接晒,还在竹篾上面垫了一层白布。我好奇地问,这种晒茶方式是当地独有的么?

女主人有点害羞,用方言回答说,以前这里都不怎么做晒青茶,以前都是红茶、绿茶值钱,大树茶也很少有人管理,普洱茶火起来以后,我们才开始学着做晒青茶, 我们村的这种晾晒方式是一家叫易佑的茶厂进来收茶之后要求这样做的。听完女主人的解释之后,我总算明白了,原来这种独特的晒茶方式背后还藏有故事。

我本来想蹭杯茶喝,但是看女主人忙着煮饭,同行们也催促到澜沧江边吃新鲜美味的江鱼。我也只能带着更多的期待和猜测离开了这个村庄。我想,在几公里以外的小镇上应该有我想喝的茶,想认识的人。

|在中国,没有哪一类茶会像普洱茶这样缺乏完整的表达

如果你问我,为什么喝了那么多年的普洱茶,竟没听说过漭水,更不知道漭水还产普洱茶,我想周重林先生的这段话将成为这个问题的最佳答案:

在中国,没有哪一类茶会像普洱茶这样缺乏完整的表达,主要原因在于,普洱茶的话语被历史、地域、人群以及商业稀释,显得零散而混乱。具体而言,典籍与历史 中的普洱茶与当下所言的普洱茶,并非一种承接关系,普洱茶的原产地以及其主要消费地的人群长期以来各自表述,难以取得共识,而商业力量的崛起,则在很大程 度上改变了普洱茶的面貌、工艺乃至存在形式,这些都增加了对普洱茶的认知成本。

 

漭水寻茶,未完待续......

文图|果然 茶业复兴资深读者

文章为作者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如希望转载请联系:chayedajia@qq.com。未经授权转载的,我们将按照《微信公众平台抄袭行为处罚规则》进行侵权投诉。

 

上一篇:吴从先《小窗自纪》里的几句话差不多囊括了中国人将生活学问化、艺术化,学问、艺术生活化的生活美学思想,平凡的生活里瞬间洋溢 下一篇:我触摸了千年古茶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