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购物车 0

《一层楼里》说说茶「妙文赏析」

 投稿chayedajia@qq.com

记得从前看过一本书,叫《一层楼》,作者是尹湛纳希。作者不著名,书不著名,还没有名家推荐,你说,时间这么贵,谁愿意去看呢?

不过,我忘了什么缘故,偏偏就看了这本书。刚开始,我以为作者是个洋人。翻开书,竟然是明清小说,还是鲁迅先生所谓的人情派小说,当时就被唬住了。

 

后来查了些资料,尹湛纳希是晚清人,生于道光,逝于光绪,蒙古族,成吉思汗第28代孙,与其父合著的《大元盛世青史演义》据说在国际蒙古学研究中很受重视。他除了《青史演义》,还写过《一层楼》﹑《泣红亭》和《红云泪》等长篇小说,看来,文学造诣还是颇深。

要说这本《一层楼》,怎么说呢,可能是因为他曾将《红楼梦》翻译为蒙文,入文太深,从红楼梦中出不来,又或者到了道光、咸丰时期,已经衰微的明清小说家们,模仿《红楼梦》是非常默契的集体行为,反正,这《一层楼》也可以叫做《后红楼梦》、《续红楼梦》、《红楼后梦》、《红楼复梦》、《红楼补梦》、《红楼重梦》、《红楼幻梦》、《红楼圆梦》……

小说的故事大概是说贵族之子B和他的表姐LQS之间的爱情故事。这三位表姐寄居在B府,从小与B青梅竹马,有了深厚的感情。B的祖母看中了QB的父亲看中了SB的母亲看中了L。而B的真爱只有L。后来B父给B高攀了节度使的小姐SS婚后不久病死,L等三个表姐四散飘零,他们的爱情终于以悲剧告终。

 

有评论家说作者故事中五角恋青年男女的呻吟、挣扎、绝望,都是整个罪恶的封建社会的真实写照,是对清末封建社会黑暗糜烂,阶级矛盾日益加深的现实的大胆揭露和尖锐批判。

作者在序里也说惟不向非知音鼓琴,何不对知心人吹笛?知不知音,我不知道。不过说实话,这本小说,除了有醉人的故事,还有些关于茶的说法,与别家大不相同,细细读来,颇有趣味。

 

此书第二十六回《凝翠堂四美论茶史,鸿文馆群芳行酒令》,说的是这B府的本家娶了新媳妇,来给B府的长辈们请安,然后和B府的小姐们饮茶论茶的事。

书上这么写道:

丫头们在阶下忙着,或汲水,或烧炉,有几个采茶,又有几个拭杯,不一时沏了上来。只见嫩色过绿葱,真个可羡。一入口,清香透脾,与素昔吃的茶大不相同。可人笑道:我自幼倒也尝过各色茶的,这样茶却才尝着,只恨我尝得太迟了。

 

有几个采茶,又有几个拭杯,不一时沏了上来,由此看来,B府的茶是直接采鲜叶而喝,不杀青、不萎凋、不揉捻、也不发酵。如此四不的返祖茶叶,可人喝出了清香透脾,我想不明白。于是,请教师傅:可有直接采鲜叶而饮的茶叶?师傅说:没有。

后来补充说:在古代,也是有可能的。我答:这都晚清了,各类茶的工艺都成熟了。师傅又说:战乱时期,也有可能的。我答:按书上的说法,太平年间,大户人家,锦衣玉食。对话这样结束了,可我对这茶叶还是念念不忘。我估计这清香和直接嚼片树叶差不多一个意思,想想也挺震撼的。

接着:

圣萃芳道:我听得说茶的名目极多,一时不能尽记,又据郭璞之说:早采者谓茶,晚采者谓茗。如今不分早晚,统称为茶了。若论起茶来,除明目止渴之外,全无益处。本草上说:常饮则去人脂,令人瘦。人若嗜茶太过,莫不百病所由生矣。

所以家父常戒我说:多饮不如少饮。’”可人笑道:那话极是,况且,此时真茶愈少,假茶愈多,纵然是真茶,倘或贪饮无度,早晚不离,莫不未老之先,元气暗损,精血渐消,致成呕吐,或成痞胀者,又患其他内症,皆由茶之为害也。然而,嗜好者犹不自知,得了病尚不自悔呢。古人延年者多,今人长寿者少,皆因用茶酒之类,日渐受害,进而一至消磨其寿命了。所以圣如姐姐此言,乃是千古不易之定论,谕人于迷团者不少。无如那些嗜酒好茶之辈,一闻此言,偏执谬言左理,百般辩论,甚或失笑打趣,习俗移人,相沿久矣。纵令说破舌尖,有谁肯信。

琴自歇笑道:茶诫有云:除滞消壅,一时之快虽佳,伤精败血,终身之害斯大。获益则功归茶力,贻患则不为茶灾者,岂非福近易知,祸远难见乎?虽然浸燥消腻,世间固不可无茶,若嗜饮无忌,其为害也不浅,因又称茶为毒橄榄。盖橄榄初食则其味极苦,久之方觉其甘味,而茶则初饮虽甘,久后方显其害,所以称为毒橄榄了。

 

早采者谓茶,晚采者谓茗出于《茶经》:郭璞《尔雅注》云:树小似栀子,冬生叶,可煮羹饮。今呼早取为荼,晚取为茗,或一曰荈,蜀人名之苦荼唐朝笔记《封氏闻见记》里也有过引用。看过几本书,很多人将这句话解释为早上采的茶叫,晚上采的茶叫,我觉得有点别扭。

我是这样理解的:此句中的指的是一年之中的节气早晚,而不是一天之中的时间早晚。陆羽《茶经》凡采茶,在二月,三月,四月之间,即是早茶。杜育《荈赋》月惟初秋,农功少休,结偶同旅,是采是求,即是晚茶。也就是现在所谓春茶秋茶之说了。

若论起茶来,除明目止渴之外,全无益处。本草上说:常饮则去人脂,令人瘦。人若嗜茶太过,莫不百病所由生矣。所以家父常戒我说:多饮不如少饮。’”此处所谓本草上说:常饮则去人脂,令人瘦。’”,出自唐人陈藏器撰写的药物学著作《本草拾遗》:茗,苦,寒,破热气,除瘴气,利大小肠…… 久食令人瘦,去人脂,使不睡。

至于人若嗜茶太过,莫不百病所由生矣。所以家父常戒我说:多饮不如少饮。’”,以及之后长篇累牍的叙说饮茶对人的危害大多出自李时珍《本草纲目》,只是作者太明显的断章取义,专拣茶的害处出来吓人,就有些不讲究了。

 

《纲目拾遗》:凡茶皆能降火,清头目。其陈年者曰腊茶,以其经冬过腊,故以命名,佐刘寄奴治便血最效。产徽者曰松萝,长于化食;产浙绍者曰日铸,专于清火;产闽者曰建茶,专于辟瘴;产六合者曰苦丁,专于止痢;产滇南者曰普洱茶,则兼消食辟瘴、止痢之功。

《本草拾遗》:破热气,除瘴气。

《千金食治》:令人有力,悦志。

各家中药典籍中对茶养生保健功效的记载,不胜枚举。现今,茶叶对人体的兴奋作用、利尿作用、抗菌、抑菌作用、减肥作用、抑制动脉硬化作用都是大家公认的事实了。当然,说全无益处的和说能治百病的,一样不可信。

万事皆有度,贪多了世间的滋味,必招性分的损。太多了,减点;太少了,补点。茶之道,减有余而补不足。

 

最后:

炉湘妃笑道:适才嫂子说,假茶极多,不知以甚么东西代做的?这假茶是自古已有,还是近时才出来的呢?琴自歇从旁笑道:假茶自古即有,《博物志》上张华有云饮真茶令人少眠,可知自古已有假茶了。况且,医书犹载着不堪入药之假茶极多

可人道:如今浙江等地,以柳叶做茶者颇多,幸而柳叶无毒,所以偶然吃些,也无甚妨碍。只因人性狡猾,贪心无厌,据闻近来吴门等地,有几百家,将泡过的茶叶再晒干,用诸般药料,制作得竟与新茶一般,因以渔利害人呢。你们想这事,可恨不可恨?

 

自古已有假茶了看到这句,我不禁笑了起来。中国的事,总逃不出自古已有。只此一句,说的人就可以免去啰嗦的论述,听的人也不用去麻烦的考证,反正,自古已有嘛。

可是,自古已有的,便是对的吗?

假茶,确实是古已有之。什么是假茶呢?有的说是劣质的茶,有的说是用别的树叶做的茶,槐树叶、柳叶都能做成茶叶模样。《一层楼》上说,还有将泡过的茶叶再晒干,加点药料,再卖一遍的。

按说,茶叶作为食品的一种,国家有严格的质量要求和行业标准。可是,茶叶即是农产品,又是工业产品。能管理的是作为工业产品的茶,管不住的是作为农产品的茶。所以,各类假茶层出不穷了。

现在的问题是,真假基本靠自己去猜,贵贱基本是专家说了算。可专家说茶呢,特别美,特别高深。就是没人愿意说说假茶的事。大家落个心照不宣,皆大欢喜。

那天看新闻,说是有个淘宝商家卖假茶,被抓了。有人评论说,愿意买九块九一饼茶的人,他就没打算买真茶。说这话那人的优越感,让我以为他就没打算活在这个国家。

每个人都有喝茶,喝真茶的权利。这个国家,还需要很多的九块九来满足生活并不富裕的人们。如果,花九块九就一定会买到假茶,那么,一定是这个国家和这个行业出了问题。

可惜,遗憾的是,新闻上说,抓这个卖假茶的商家,是因为涉嫌销售假冒注册品牌商品罪。好像是说,卖假茶没错,只是你不该冒充注册品牌,坏了游戏规则。

 

现在,再回过头来说说这本小说,其实《一层楼》里这些关于茶的论述,完全是整篇抄袭了李汝珍《镜花缘》第六十一回的内容。抄袭别人的书来批评做假茶的人,这作者也挺有意思的。

看来,很多事,自古已有。呵呵。

|王正琥 微信号:WZH198604050901

|王正琥提供自网络、六大茶山小田菊工作室整理编辑

 

上一篇:春天在她的眼眸中「茶美来袭第二季」 下一篇:我触摸了千年古茶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