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购物车 0

1960年代生的茶人有什么气质?

 

    在中国,60后企业家往往具有多重身份,我们无法精准的给他们张贴一个具体的标签,所以时常在姓氏后面加一个“总”字,以示对其社会地位的尊重。这与后来的“微信张小龙”“腾讯马化腾”“阿里马云”“百度李彦宏”这类称呼有明显的区别。后来的创业者,一生也就倾注全力打造一个代表作被世人铭记。而老一辈的“总”们,往往不止干过一件引以为荣的事情。精干、务实、坚韧、跨界,是那一代成功企业家的集体人格与精神面貌。

 

 

站在老家四川遂宁“袁氏宗祠”里的袁毅

 

乡愁是棵树,总是在梦里占据着最醒目的位置

 

袁毅,一个祖籍四川的云南60后企业家,先后在食品行业、矿产行业、橡胶行业都取得了不菲的成绩。近十年,又将更多的精力倾注在了茶与文化上。在物资基础成型以后,对精神世界的追求像似一个漩涡,前半生的所有经历以及深埋内心的理想与抱负,仿佛重新捕捉到了着力点,一上手,就根本停不下来。

 

 

阿佤山

 

袁总的茶,来自云南澜沧方圆之间,有与佤邦交界的阿佤山古树茶,有景迈山上的古树茶。前半生在思茅与孟连建造的空房子里现在都存满了古树普洱茶。从八十年代末只身背景离乡来到这个边疆小城开始,他就在实践中不断完善自我。

 

孟连,边城之夜

 

30年,光阴转瞬间,当初那个落魄青年,已经在岁月的磨砺中变成了一个顶天立地的汉子。只有他自己内心清楚,时光是何种滋味;只有他经历过,从青涩到醇和的生命轨迹。这也许就是为何普洱茶能捕获他们这代人的核心要义。越陈越香,一种对衰老的唯美浪漫主义表达,让生命可以在一盏茶汤里得到同呼吸的节奏感。这也许就是他几经变故却依然放不下那一盏茶的缘故。

 

山边步行道上,曼龙乔茶厂尽收眼底

 

袁总的茶厂在普洱市思茅区,他的厂房在那个工业区的最里头,小山环抱,山凹处有一个清澈的小池塘。厂是多年前就建好了的,只是现在,他在做另一种理想化的改造。把厂区扩大,变成一个庄园式的综合体。

 

带着山韵的曼龙乔古树茶

 

我们对庄园经济并不陌生,老一辈的企业家钟情于这种经济体,因为那是他们这代人关于未来生活方式的最佳理想。他们不习惯都市里的“蜗居”,在广阔天地里发迹,也将情归于这片土地。中国传统社会的养老制度就是儒家的“孝道”,在社会转型的背景下,他们对子女没有太多的要求,所以也就不再对“孝道”有任何幻想。此刻,他们就想趁着自己还有精力,把有关未来的理想重新塑造成产品,老了可以与同龄人共享。

 

 

步行道上林木深

 

厂区之内,林深木茂。傍晚,习习清风吹起阵阵松涛。小池塘里,粼粼的波光,倒映着青山的轮廓。晚饭后,袁总开始走上他精心设计的环山步行道了。从厂区大门的一个侧间出去,就走进了后山。一条石砖铺成的羊肠小道就散落在林子里。松针覆盖着道路,踩上去哔啵作响。石砖没有固定的规则与样式,与山形路形和谐地融为一体。山路行至一半,有一个视线开阔之地,整个茶厂尽收眼底。厂房里的工人正在压制茶饼,蒸汽带着茶香在山坳间飘荡,晚风带着丛林的清爽与茶香交融在了一起。深呼吸,感觉整个大脑的神经都被一种惬意所占据。放空,行走,流汗,路的尽头,就有茶台,生普熟普,各个年份,可清品,可酣饮。

 

 

“纪念5.12四川最喜爱实力派画家”活动现场

 

喝茶的间隙,聊起字画,聊起他在成都投资的一个做文化的公司。恰逢“5.12十周年”,公司正在组织一场字画评选与公益展览,他尊重文化,今后也想更多的以文化的方式来参与到社会活动中。评选活动采取了网络投票的方式,所以覆盖的画家规模很大,茶与艺术向来距离就很近,所以他为此次活动赞助了价值一百万的曼龙乔古树茶。汶川十年,家园重建,精神重塑,在那场生离死别的记忆中,迎来了生生不息的未来。这一点,与丛林里的古茶树很像,一种生生不息的力量在折断的枯枝上冒出新芽,在风侵雨噬里坚强的活着。

 

曼龙乔总经理潘婷婷在活动中发言

 

此次活动组织的周期很长,画家覆盖的年龄层很广,作品也主要表现汶川灾后十年中的那种生生不息的力量。龙门山地震带上的裂痕,像似灾区同胞心头的道道伤口。画家们用艺术的手法温润着那片有裂痕,有伤口的土地。艺术家的内心总是最柔软的,也是最细腻的,所以由这场活动,将古树普洱茶经过艺术家之手向外传递,经过艺术家的体验向外分享。这既是茶的圆满,也是对汶川十年的另一种缅怀。

 

 

像油画一样的橡胶林

袁总涉及的产业很多,那些产业的所在地转眼已经演变成了蕴含着艺术创作潜能的重要节点。此次活动最大的一个福利就是后期这些获奖艺术家将有机会到袁总的这些产业节点上去做采风创作。位于孟连公信乡的橡胶厂面对着阿佤山,在佤族、拉祜族的生活场景里,视线穿过那片浓密的橡胶林就是一片古茶园。高大的古茶树就在他们的小木楼边上,鸡犬相闻的寨子里,蓝天白云,清风明月,是一幅幅唯美的边疆风情画。

 

 

石膏场的一角

 

袁总是80年代的高中生,初到边疆当过村落里的代课老师,文化的种子也许早就埋在了他的心里。在改革开放的背景下,日渐活跃的边境贸易成为一个特定历史条件下的浪潮,谁也阻挡不了。他被卷入了这股浪潮,并且成为其中的佼佼者。改革开放40年后的今天,那股浪潮不再那么汹涌了。袁总的石膏场按部就班的开采着,橡胶厂也有秩序的运转着,这些产业都已形成了一种日复一日的固定形态,假如把生活的所有都卷入到这样的节奏里,难免会枯燥乏味。而此时,山上的古茶树年年都在发新芽;仓库里的古树茶年年都在悄悄地转化。田野与茶桌之间,不断在制造惊喜,茶汤的惊喜,茶桌上人来人往的惊喜,我们常说岁月静好,其实静好的岁月真不在隆隆的机器声里。

 

 

曼龙古树普洱茶在郑州茶博会

 

眼下,袁总的身份标签依然很多元,兼任着好几个企业的董事长。这些企业都算是他的代表作,我们依然只能用一个“总”字去概括他。但我内心里能感觉到,他在茶与文化上的理想,这个理想就是有一天世人能这样称呼他——曼龙乔袁毅!

 

|洪漠如,茶业复兴编辑

上一篇:【德宏拾味】灰鹿 ▏山灵野韵见鹿行 下一篇:我触摸了千年古茶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