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购物车 0

劝人喝茶,是导人向善之事

 

    劝人喝茶,是导人向善之事,这和茶的特性有关,和泡茶的人也有关系。今天,我们的三位茶书馆馆主都是向善之人,听听他们的故事。

1

芒嘎拉张梅:做一个真诚的人,在有限的空间里过无限广大的日子

张姐是我见过最犀利也最温暖的爱茶之人,她很善良,也很感性,懂得感恩,感恩帮助过她的每一个人,也感恩曾经所有的苦难成就了今天的她。

 

 

认识张姐,是在昆明芒嘎拉茶厂的直营店里,那时候走进这家店,张姐招呼我坐下喝茶,我便坐下了,一聊天,我发现眼前的这个老板娘真是不得了,讲起茶来非常专业,从茶山生态环境到茶叶加工制作,再到每:一款茶的优点缺点都能做非常专业的阐述,我当时真是没忍住,就掏出了随身携带的笔记本开始做记录,张姐也毫不吝啬,泡了一款又一款茶,讲了一个又一个的知识点,作为一个系统专业学过茶叶知识的我,我觉得张姐给我讲的每一个知识点都是很客观的。

之后,我更愿意往芒嘎拉跑,不只是能喝到最纯正的勐海产区的古树茶,更能学到好多知识。

 

 

真正认识芒嘎拉是今年年初去勐海参加第一期芒嘎拉茶山游学研修班,那一次,我见到很多芒嘎拉的客户,可是他们又不像是纯粹的客户,更像是张姐和她爱人班老爷的亲人朋友,那一个多星期,能感受到那一群爱茶人是真正的把芒嘎拉茶厂当做自己的家,当时负责人说:芒嘎啦正在努力追求正是中国茶人的精神——以茶树喻人,提倡一种心胸宽广,默默奉献,无私为人的精神。感谢俩位领导以人之真,山之真,水之真,厂之真所做出的付出。真茶,真香,真味之长久。

 

 

其实,我真正理解这段话,是春茶季我在勐海芒嘎拉茶厂的那两个月,我们同吃同住同劳动,我亲眼见到他们每一片茶叶的尊重,用心去炒制每一片树叶,有时候鲜叶多,一杀青就是十来个小时,衣服被汗水浸湿,湿了干,干了又湿,那时候才觉得我们杯中的茶叶是也何等珍贵。

 

 

我也亲眼目睹了张姐对每一片茶叶的珍惜,记得那天我们晒干了茶叶,要把茶装箱,张姐双手捧着干茶,小心翼翼的放进箱子里,生怕稍微用一点点力,茶叶就会碎掉。当时,我在旁边看着,很是感动,都说要惜茶爱人,张姐和班老爷一直在用实际行动教我们惜茶爱人。

 

 

在茶厂呆着,跑遍一座又一座的茶山,做了一批又一批茶叶之后我才知道原来张姐曾经说过“我们芒嘎拉做的都是古树纯料,每一片叶子都不掺假”这都是真的。而且,她们做的茶就和她们夫妻俩的人一样,实在并且品质真。

一杯好茶,需要有好的山水,好的制茶人。从鲜叶到入口,无一不包含着茶人的辛苦。而没有懂它的人,依然只是普通的饮用品。茶人,以一片匠心制茶,喝茶的人,以一片感恩之心去品尝这自然的馈赠,才成能成就一杯好茶,成全一片匠心。

馆主说:在我有生之日,做一个真诚的人,不放弃对生活的热爱和执着,在有限的空间里过无限广大的日子。

 

2

朱璐明:劝人喝茶,是导人向善之事

古人说美女,“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朱璐明有个好朋友叫施中琦,可谓“施不高朱,朱不离施”,嫣然一笑,茶界倾城。

早年间,两人供职于某所培训学校,教茶育人,所谓朱老师、施老师源出于此。朱老师有故事,故事里有很多事,讲得好,很励志,讲不好,就成了段子。

 

 

某次喝茶,某茶友也讲了个段子。老王是货车司机,经常跑长途。一次,在大弯处遇到对头车,对方司机冲他喊,猪,猪,猪。老王岂是眼里揉沙子的人,立马回骂,你才是猪。等过了弯,老王傻眼了,对面几十头猪像疯了一样,直扑过来。老王没讲灾难现场。喝了口茶,淡淡说了一句,听人劝,吃饱饭。

喝茶这事儿,也要听人劝。朱老师最擅长之事,就是劝人喝茶。与施老师一样,这是导人向善之事。日本人荣西和尚来中国留学两次,找了唐人陈藏器作靠山,总结说,茶为万病之药。可见,遇到个好老师,不容易。有人能把你带上道,有人从沟里爬起来,冲个澡,换身衣服,继续把人往沟里带。所以,三观要正,朱老师只好来茶书馆买书读。不读书的被读书的骗,读书的被书本骗。

 

 

但三观太正,也不行,不利于繁荣茶叶市场经济。就算大家处个朋友,也如进度条,常常在有趣和无趣之间划拔。朱老师和施老师是否有趣,我不得而知,但人热心总是了,审美也不差,她们通常只会把自己打扮得很美很美。

 

前人说,女为己悦己者容,现在进化了一大步,不为他人,也要尽情往自己脸上招呼。自己爱自己才是王道。喝茶似乎也是美容利器。喝茶时,谈美容话题也是好话题,千万不要说夜不成眠。遇到这种事,古人有打发时间的方法,就是数铜钱,后宫嫔妃一般也能摸上几块冷砖。现代人不一样,刷个手机就能对付过去,在别人入梦时还在喝茶的,那是真爱茶。朱、施二人大抵如此。

 

 

关于朱老师的故事,我所知不多。偶尔从施老师口中听那么一两耳朵,味同段子。朱老师有个表妹,叫丹丹。据说,朱老师影响了她在茶界的成长历程。一碗茶汤见成效,用周老师的话来说,我不想影响千万人,只想影响你。周重林老师也倡导,向身边人学习。这事儿是一体两面,可谓一针见血。

 

3

落水洞杨能超:有茶山的淳朴,也有江湖的豪气

之前杨能超做过茶业复兴的七夕活动嘉宾,当时我们介绍他是来自落水洞的大兄弟,后来才知道他是1995年出生的,然后我们默默地把他改成了来自落水洞的小兄弟。

 

 

他在易武的大山里生活了20多年,小时候与村里的小伙伴每天来回走六公里的路去上学。虽然那时候茶叶还不值钱,但学习用品、学校经费主要来源就是茶,所以从一年级老师就会教他们采茶、制茶,茶叶成了和语文数学一样重要的科目。

时间转瞬即逝,他从一个山村的小毛孩蜕变成了一个渴望有所作为的茶山青年。除此之外,这山这水,所有的一切都没有变,父辈们依然日出而作,日落而归,奔波于山间小路~

 

 

近年来,每到春季,通往寨子的道路上车水马龙,普通话、粤语、闽南语和大山里的方言互相碰撞,落水洞也站在了易武茶兴起的顶峰。

突然间,茶变得复杂了,拼树龄,拼生态,拼工艺。

众多因素把他磨练成为了一名年轻的制茶师,掌握了娴熟的制茶技术,参加易武守山联盟,可以和茶山兄弟交流;加入了茶书馆,理论结合实际才能更好的把一件事情做好、做长久;同时也更加的注重茶园管理,茶园生态。

 

杨能超身上,有着茶山兄弟的淳朴稚气,却又有着江湖兄弟的豪气,明明矛盾的两者,在他身上却没有违和感。

茶叶改变了很多山上小伙子的命运,也会伴随着他们在这条路上越走越远、越走越好。慢慢地,他们会成长起来,担负起守护这片土地的责任。

馆主说:从自己做起,向外界发声,看到我们茶山青年做茶的一种态度。我叫杨能超,你也可以叫我兄弟,我在落水洞等你。

 

|茶业复兴编辑部,图片和部分文字由受访者提供

 

上一篇:【德宏拾味】灰鹿 ▏山灵野韵见鹿行 下一篇:我触摸了千年古茶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