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购物车 0

“荼”,一个被误解了两千年的字!「新年学茶,从头开始」

近日玩金石,多看甲金文,无意间竟然发现茶学教材上一小错误,权做一小记。

金文的“余”

 

甲骨文的“余”

 

 

在当今茶文化教材中,关于“茶”字渊源的介绍,主要来自庄晚芳先生的《茶名释义》一文。在庄公所著的《中国茶史散论》1988年版中,《茶名释义》是第一篇文章。在这本书的第五页第四段,是这样记载的:

荼的声符是“余”字,原作“㐃,有如一个有柄的尖锥,也是指明荼的新梢上芽,含有叶有芽而呈尖形的意义(详见闻一多《古典文新义·释余》。)另在约斋的《字源》说余字本有“△”和“木”二部合成,好比在树荫下有一柄凉伞,这是对大树下生长茶树的形象化描述,也可以理解为“采下的芽叶是呈尖锥形的”。

 

这段话当初读书时没发觉什么不妥,现在看来,则有一些小疏漏。似乎庄公认为在造字之初,仓颉大神脑中已有“茶”的存在了。

汉文明初期已有茶树种植或者是茶叶采集吗?应该不是。

茶作为经济作物进入汉文明体系,比较明晰的证据是西晋杜育的《荈赋》。在东汉末期,尤其到三国期间,由于长期异常激烈的战乱,汉族人口急剧减少,导致大量胡人迁入中原,构成了“五胡入华”的基础。新鲜基因的涌入,同时也带进了很多新文化和新物资,最终新鲜的血液延续和刷新了汉文明的存在感。而茶树应该是在这一时期随着南方民族进入中华文明架构的。

茶文化从此扎根,等待着一个盛世去迅速开枝散叶,终于迎来了盛唐,陆羽选择了一个“茶”字定义了这个江湖。

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茶”字的前身“荼”字也就不大可能是指代茶树本身了。那么“荼”字又是什么意思?为什么后来会有人选择用这个字来指代茶呢?

“荼”的本字是“余”,庄公参考了闻一多文章后,认为“余”指的就是新梢上芽。

 

闻一多的原文比较长,有兴趣可以翻阅其著作《古典新义》核对,这里摘录一句:

上文云古未有犂时,以刀耕,而其刀即余。

就是说,“荼”的本字“余”的意思是一种用来除草的农具。

还有另一种解释说“余”字的意思是尖圆屋顶+房柱和横梁,造字本义:单柱、无壁的尖顶茅屋,一种最简易的建筑,用于存放一般农资、杂物。(参考《甲骨密码》)

两种解释都可发现其并非指代茶树之芽尖。

那么“荼”开始指代的是什么呢?我们从“餘”字来看,合并字""    餘,篆文=+余,造字本义:吃不完的闲置食物。 所以“荼”的篆文=+余,造字本义:多余的草,杂草。所以才要除掉呀!

馀:

(說文解字 篆體字)

 

 

荼:

(說文解字 篆體字)

 

为什么要除掉?因为吃不了,是苦的,甚至有毒。所以有个词叫“荼毒”。

 

荼,苦菜。——《尔雅·释草》

毒,苦也。——《广雅·释诂》

 

“荼”是苦的,“毒”也是苦的,受到“荼毒”的生灵真是苦呀。

 

写到这里,不难想象茶叶是以怎样的姿态进入汉文明了,那是一种怎样的艰辛。

 

从“荼”到“茶”只是去掉了一横,但这个过程却是不同血脉数百年从抗拒到融合的过程,伴随着多少硝烟与牺牲才得以最终熔炼成一炉。

南北朝《洛阳伽蓝记》里有“酪奴”之说,甚至陆羽《茶经》著成后数十年,在《封氏闻见记》中还可见对茶的各种鄙夷。但是其后,随着时间的推移,关于茶的负面评价越来越少,正面褒奖越来越多,茶成为了中华文明的一大图腾。

今天的茶文化就是在这一个笔画的改变中造就的。

陆羽何以称茶圣,仅只一横而已。

 

文图|李扬

上一篇:红茶,为什么这么多人喝?答案在这里!!! 下一篇:我触摸了千年古茶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