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购物车 0

吃货眼中的普洱茶,竟然是这样的!

 食材·本味

“菜肴之美,当以味论,而味首在本味。要使一物各有一物之味,一物各献一性。”是为本味。

陆文夫的中篇小说《美食家》中有大段对美食精彩绝伦的描写,陆因《美食家》成名后,经常有厨师请他评菜。他评菜的一个基本标准是货真味正。就是食物原料好,佐料不要多,要得体,吃出食物本来鲜味,即食物的本味。

为什么美食家如此推崇本味?因为食物的本味可以体现出食材本身原始的特性,比如松茸的鲜、白菜的甜。 

《舌尖上的中国》第一季开篇就介绍了成长在云南香格里拉原始森林里的生长着的一种精灵般的食物——松茸。它生长在无污染的高海拔山地中,采摘下来三天之内的松茸,在大城市能卖到1600元一盘。除了营养丰富外,更重要的原因是他本身的那种矿物质的酽香,那种大自然的气息。

白菜是我们日常生活的最便宜普通的一种菜,在北方,清淡的白菜炖豆腐很受大家的欢迎,简单的工艺能够把白菜本身的香甜完美展现出来。

 

食材·普洱茶·本味

把普洱茶当成一种食材是件很奇妙的事。

普洱生茶在新茶阶段,尽管有或多或少的寒性,但往往展现的是茶叶本身自然的清香和口味,即茶的本味。而最上好的普洱茶生茶,他的本味,除了口感的香甜滑顺外,往往展现的是那种极美的大自然独有的气息,使人沉迷陶醉,妙不可言。即独有的茶之本味的魅力。即便随着存储年份的增加,它所反应的大自然气息越来越淡,但那种气息还是能通过细细品味能够体现出来的。

作为食材的原料,无论水产、肉类、蔬菜、水果之中的某一种,都有产地、品种、新鲜程度,健康程度等内容的区分,不同级别的原料体在价格上有充分的体现。

同样,普洱茶它也有产地、品种、工艺等内容的分别。不同地区、不同树龄、不同山头、甚至统一山头不同寨子之间的茶也表现的不同的茶味、不同的茶韵、不同的自然气息。不同品质的普洱茶也在价格上有着天壤之别。

吃货·烹饪

吃货们更注重的是食物的口感。烹制在得法。原料不好,做不出美味。同时,即便是最好的原料,烹制不得法,做不出美味,也是垃圾。所以烹饪很重要。所以高等级的吃货们在吃的同时会吃出原料的等级,烹饪的水平,口感的优缺点等内容。

吃货·普洱茶·烹饪

普洱茶的品鉴者也跟吃货一样,他们更注意的是普洱茶的口感,所以水、器,沏茶手法很重要。水、器不适当,沏茶手法不得当,即便好的茶,茶汤的表现也会大打折扣,当然,水、器适当,沏茶手法好,没有好的原料,一样没有美味可觅。同样有些高水平的茶友也会喝出普洱茶原料的好坏,沏茶的水平,和茶口感的优缺点等问题。

用各等级吃货来联想到各级普洱茶爱好者,确实有很多相似之处,但普洱茶爱好者和吃货的不同点那就是吃货不一定是好厨子,而普洱茶爱好者往往扮演着自己是自己的厨子的角色。

《吕氏春秋 ·本味》中讲烹饪过程中调料投放的多少、顺序都要有“度”,使菜肴的口感恰到好处。要做到久而不弊、熟而不烂、甘而不哝、酸而不酷、咸而不涩、辛而不烈、淡而不薄、肥而不齁。烹饪调味的目的就是要去异味,调本味,出美味,以适应食者之口。

 

同样,对于普洱茶品鉴者来说,沏茶时如何运用好手中的水和器发挥茶的优点,规避缺点?对新茶、中期茶、老茶、熟茶如何沏?如何沏出茶中的茶气?如何把茶中的香甜和茶中营养物质完美呈现在茶汤之中?如何把沏茶者对这泡茶的感情融入到茶之中?这跟烹饪佳肴是一个道理,想达到色香味形的完美统一。不仅需要高人指点,更需要悟和练的结合。

对于某些等级的吃货来说,适口的就是最好,适口论是否适合普洱茶的品饮者吗?

菜分单一味和复合味,通过菜的单一味和复合味,我们能否感悟纯料和拼配的不同之美?

中国的八大菜系有它的形成历史和受众人群,能否通过这些联想到不同地区的普洱茶爱好者对不同地区仓储茶的口感偏好呢? 

对于任何普洱茶品饮者来说,当你对普洱茶有太多疑问的时候,或许换成吃货对吃的观点来分析考虑,你或许会能豁然开朗。

 

“引而深之,触类旁通,天地之能事毕矣。”对于普洱茶爱好者来说,深度思考远比勤奋更重要。东奔西跑的勤于对不同茶商,不同品牌的普洱茶对比品鉴,固然有一定的重要性,但喝茶需要踏实,沏茶也需要踏实。品饮和品鉴更需要踏实,浮于喝百家茶,不如把一款茶喝明白,不如把一款茶沏明白。只有这样才能对普洱茶有更深的认识,才能更多的得到这份大自然的馈赠。

上一篇:茶汤上的“雾”、“油”是怎么回事? 下一篇:我触摸了千年古茶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