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购物车 0

《心经》的漂移说解读之六:蕴之语

《春光》组诗中有一首《鸡鸣》可喻蕴之语的一阵音声形色风浪:

鸡鸣呜呜,饮尽残阳。鸡鸣咕咕,饮尽韶光

鸡鸣连着鸡鸣,山峰连着山峰,云雨的千万襁褓挂在空天

石头靠着石头,树摩擦着树,山路如绸在风中起伏

鸡鸣空空,叫万物做成春色。鸡鸣慌慌,叫人养成心灵

鸡鸣崔崔,画着水墨长空。鸡鸣遥遥,与闲愁相约红透

我与鸡鸣之蕴相约对饮乡音,正如与闲愁相约红透桃花。

 

《说文》:“蕴,积也。”《广雅》:“蕴,聚也。”比尔·波特释“蕴”:“或译‘阴’、‘众’,可理解为‘聚合’。在佛教教理中,经验世界是由色(外境)、受(感觉)、想(知觉)、行(记忆)、识(意识)这五类空幻的聚合,也就是‘五蕴’的构成。五蕴也是构筑阿毗达磨理论的基础之一。”[1]所谓阿比达磨理论,是指那种卓异的佛法体系。

佛法,无论是心中的,还是书写的,均源于蕴的凝聚。比尔·波特说:“在梵语中,‘蕴’字(skandba)的本义是指树干。我有时觉得,佛陀当年说法用到‘蕴’字的时候,心里想的也许是印度榕树(Ficus indica)的树干(支柱根)。榕树是极为奇特的树种,它在幼年阶段是附生植物,种子常发端于其他树木的树冠中间。幼苗生成不久,便发育出气生根垂直向地面发展,有的气生根入土后就长成树干一般的支柱根,有些则会缠绕在它的宿主身上,越勒越紧,最后将宿主植物绞杀而死。

长大的榕树会不断发展出新的气生根,气生根入土又不断生成新的支柱根,就这样,在百年左右的光阴里,一棵榕树就长成了一片树林,再也分不清哪根是最早的支柱根。”[2]比尔·波特猜测佛陀“五蕴说”的缘起可能受到印度榕树的启发,尽管这个想象难以考证,但榕树“独木成林”、从空中向四周繁衍的生长方式,则恰好可喻“蕴”无论作为法,还是作为概念内涵的漂移迁流的形态。

 

蕴,一般可释为“名”,是个名词或曰概念。但我以为,蕴应该作为动词解。蕴,是不得不用之名,其真义是非名的。非名而名之,是语言不可为而为之的法门。

作为动词的蕴,是“佛法即非佛法”(《金刚经》),漂移幻化的佛法,是鲜活的心灵结构的行动自显;文本的佛法理论,是佛法的终结,而非佛法。

佛法藉语言漂移迁流,而终于语言。

佛法是语言之蕴,蕴是语言之花。

 

鲜活的佛法、欢喜且温暖的佛法,是蕴在心灵结构中一次次地被激活,一次次地风春万物般地漂移迁流。因此,蕴不是一个内涵和外延稳定的概念,而是一个漂移着创造内涵的幻相,它既非空相,亦非实相——一种可以感觉、感知的虚妄。

蕴处于生成、暂住、寂灭、生成……的永恒幻化之中。蕴,既可以是极少,也可以是众多;既可以是阴的深阔,也可以是阳的能量,或阴阳的缠绕与旋转,犹如陈抟老祖画的太极双鱼宇宙;既是存在之符码内涵,也是存在之诗意形式,还是存在凝聚的中心或边界。

蕴,是无相之相,是万相之“一”,或“一”之万相。

熊十力云:“案世间计执有所谓我,有所谓宇宙。佛氏便将所谓我与宇宙,加以解析,只是色受等法,互相积聚而已。本无实我,亦无实宇宙,如剥蕉叶,一一剥落,便不见有实物故。”[3]

蕴,如雁阵横过长空,在天留下空,在心留下影子。蕴是被看之“雁阵”,亦是雁之“看”,是孤雁啜饮苍茫,亦是雁阵横空涂鸦。

 

蕴,如树与果子的自显。以人观之,树与果子不知其自显。我的《屋宇》组诗中有一阕《梨树和梨》吟诵:

 

听说,在天边外。秋深,晨开,夜风在山谷结出卵石。

罗伯特·弗罗斯特的梯子,伸进梨树,高于梨叶。

弗罗斯特不在,只有鞍在。我不在,只有箩筐在。

梨问另一个梨——所有的梨,都在问梨。

为什么,梨核都是酸的,古往今来的酸。

有一个梨说,这不是梨的决定。是梨树。

梨树突然颤抖。一棵树说,也许是春天的白花。

另一棵树说,也许是风绿,雨湿,光荫。

还有一棵树说,难道是那把长梯。那些木凳。

日过中午,不闻梨喧。日落山梁,不见梨黄。

 

梨树和梨,是一则寓言之诗。“梨树”作为蕴,梨亦作为蕴,在滋生出许多蕴,诗意在蕴的滋生时刻生成。那些蕴,都在“梨树”和“梨”这两个母蕴中润出,而蕴也润出梨树和梨。蕴纷纷润出,然后又消失。我随其滋生,亦随其消遁。

蕴在漂移,故人亦在漂移。语言生成蕴,蕴生成语言;语言即蕴,蕴即语言;蕴生成世界,世界生成蕴。蕴将世界化成语言和符码。

言至于此,突然觉得“蕴”虽可释,却无意义可确言之。又或因无意义而释之,以为欢喜故也。谨录古德偈语[4]几则咏颂:

其一:  动静理全是,行藏事尽非。冥冥随物去,杳杳不知归。

其二: 方听无生曲,始闻不死歌。今知当体是,返恨自蹉跎。

其三:念念照常理,心心摄幻尘。偏观诸法性,无假亦无真。

其四: 四住虽先脱,六尘未尽空。眼中犹有翳,空里见花红。

其五: 豁尔心开悟,湛然一切通。穷源犹未尽,尚见月朦胧。

蕴之语,千万偈;蕴之语,穿越古往心阙,来救我吧。

蕴是救我之舟筏,渡我之光明。来救我吧。 

[1]引自[美]比尔·波特著、叶南译《心经解读》,海南出版公司2012年5月第1版,第256页。

[2]引自[美]比尔·波特著、叶南译《心经解读》,海南出版公司2012年5月第1版,第77页。

[3]熊十力著《佛家名相通释》,上海书店出版社2007年8月第1版,第21页。

[4]以下五则古时高僧大德的偈语,摘录自明旸法师著《佛法概要》,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8月第1版,第322—323页。

 

|李森 云南省腾冲县人。当代著名诗人、学者。“漂移说”诗学流派的创始人。。

上一篇:茶汤上的“雾”、“油”是怎么回事? 下一篇:我触摸了千年古茶树